2月24日周五晚8:30,蚂蚁金服高级技术专家、支付核算技术部负责人、成都研发中心技术团队创建者之一右军带来了主题为“那些创新是如何产生的”Chat交流。以下是主持人紫凤记录下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彩问答。
2月24日周五晚8:30,蚂蚁金服高级技术专家、支付核算技术部负责人、成都研发中心技术团队创建者之一右军带来了主题为“那些创新是如何产生的”Chat交流。以下是主持人紫凤记录下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彩问答。
问:结合文章,庄表伟发表了如下看法,对这种看法,你如何看待呢?
1)对外部而言:创新不是目的,创新是结果。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想尽一切办法满足用户需求,创新就自然会出现。
2)对内部而言:创新只能来自于宽松的土壤。在一定的范围内,宽容失败,容忍浪费。有人会说:google都取消了20%时间了。但是,我认为让每个员工都能有20%的时间,的确不合理。如果算总账,公司应该能够容忍10~20%的时间,被浪费在不断探索与失败的过程中。如果公司完全不能接受这种浪费,那么也不会有任何惊喜。
答:同意老庄的观点,具体而言,我延伸一下:
公司往往具备可塑造性,某些公司不旗帜鲜明的说容忍10-20%,但是授权给了具体做事情的人,产品经理或者研发主管。那么就可能演变一些微创新。有些公司有文化提倡固然好,没有的,其实也有弹性空间。因为满足需求是所有公司的需要。
netflix把创新诠释得如此触手可及:
有公司的同事不屑的说,做创新,切!!! 你再问他,致力于降低复杂度以简化工作提升效率,我们要不要做?答案是要! 挑战成见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要不要做,答案同样是要!
问:目前金融大数据正当下,请问如何创新?能以蚂蚁金服的创新举一两个例子吗?
答:2011年,我们尝试做社区支付,半年内做了小十个产品吧,这个迭代速度首先是ok的,研发投入的状态是ok;运营和产品、技术同学有很多协同和磨合!后来这条产品线被砍了,某些产品相对草率比如心愿单。某些应用没有想好,包括没有走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比如现在交报名费的站点这么多比如活动行,我们是否应该为了支付去自己做场景呢?
总结下来就是做新产品的几个实践就是:
如果看错了,也会快速调头。余额宝出来了,大家说牛逼;余额宝改变了什么,改变了理财的模式;解决了如何更普及大众小而美理财的问题。
技术不仅仅为商业服务,还可以拓宽商业的边界,在云栖大会上,我们的CTO曾公开说过, 启动“蚂云计划”:升级金融云战略,通过全面整合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积累十余年的金融科技与服务能力,实现阿里金融云在基础技术、金融核心服务组件和场景连接能力的三大升级,未来服务全球5万家金融机构。
以“移动”产品为例,能让用户1分钟生成客户端框架,3天搭建简单移动APP,一个月完成金融级APP应用。这亦是阿里金融云降低创新成本和门槛,提升创新效率的体现。 蚂蚁金服的金融级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OceanBase、金融级分布式中间件、移动应用快速研发平台、金融大数据处理等基础技术,支付、风控、信用、智能客服、生物识别等众多核心金融服务能力,以及连接蚂蚁金服丰富金融生活场景的能力,将与阿里云计算能力无缝融合。在高速迭代、用户反馈的基础上,我认为新一代创新还需要依赖基础技术能力、面向未来的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问:原来创新可以如此具体。20%的创新时间我觉得在每个与时俱进的公司里都有,只不过形式不一样。但是就像创业公司一样,创新必然是有代价的,如果创新思路和工作方向有一些关系,但不是完美匹配,博主是怎么在团队里处理的?
答:给一定的时间,看产出。如果做不出来就close,但是支持一定程度的尝试。钉钉的无招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解决当下的问题,与解决未来的问题有一个平衡。只解决当下的问题,没有问题;好高骛远看未来,可能活不过明晚就挂了。 技术人员不要唯技术论,都去搞高精尖,不解决业务问题都是耍流氓。
问: 怎么识别伪创新?(有些创新看是伟大梦想,实际上不可行或者与公司业务没有关系, 也就是怎么找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并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答:我在文章中引用多个案例,表达一个观点,创新分为颠覆式创新+创造发明,和渐进式创新。 对于大部分而言,用客户价值说话,尽量和当下的业务有结合,放弃空想。 比如我们在做基础业务平台,如果对物联网感兴趣,能不能想到就做呢?没有可行性嘛; 大的投入一定是自上而下的。
个人推崇的是渐进式创新,比如:致力于降低复杂度以简化工作、提升效率。这是人人都能做,都能学的。 当创新变得持续,渐进的时候,成功就是一个最终结果。 创新的运营机制保障正确的做事;对客户价值的识别保障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商业因素有很多比如竞争对手,资本等。
问:怎么更好的估算创新的未来价值?
答:创新的初心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可能起初是解决出租车难打的问题,后来规模化之后可以解决以出行工具为载体的供应和消费的匹配问题。 比如送餐,同城配送快递,Uber就是这样发展的。估算未来价值,个人觉得因产品而已,也取决于远见和洞察。
问:如何调动团队的创新氛围和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答:作为主管,有几个建议:
问:如何做业务的创新 ?走有了创新的想法,如何才能更好的推动创新的落地?
答:业务的创新来自对于需求的洞察,对客户痛点的挖掘。业务创新无处不在。比如作为经常出差的企业员工,头疼的就是收集发票,张贴发票和报销。钉钉就瞄准了这个点,通过打车软件的集成叫车,由公司支付车费。发票开到公司,不介入个人报销流程。同样的餐饮,酒店都完成接入的话,就能走向无报销的便捷模式。
如何才能更好的推动创新落地,个人觉得这个其实和创新没有关系,是能动力的问题:
如果是一个需要多人参与的事情,也需要找到这样的人一起来玩。自下而上的创新是为热爱冒险和有创新精神的人准备的。
问:怎么来定义创新,怎么来评估创新,技术创新是更多的向钱看还是向技术情怀看?
答:有些创新可能暂时没有商业化场景,但是更多的创新是为业务服务的。特别是渐进式创新。
创新如何定义? 创新的背后是”改变”。改变了新市场、改变了原料、改变了生成模式;改变了配方;改变了组织模式;改进了技术、工具等等,我想强调的是一切创新都以产出来衡量!产出可以是app产品,也可以是服务、咨询方案等。组织创新,配方升级、引入新的产品线仅仅是内部变革因子,只有到产出环节带来对用户的使用改变,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创新。
问:对公业务(TOB)的创新和对私业务(TOC)的创新有什么区别?
答:我认为他们的相同点在于了解客户,洞察需求。不同点在于TOC业务或许可以假设自己就是用户,TOB要更去了解你的客户怎么想,怎么做?比如一家公司的老板对企业沟通软件的期望是解决他们那些问题?产品经理空想是很难想到的。钉钉一直保持着和客户一起办公的习惯,这值得参考。我认为:冷漠和骄傲是洞察需求的天敌。
问:如何引发集体创新?创新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思维?
答:这个问题在上面回答过了,创新的氛围和主管评价什么有关系,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回到文章,我提出了不成熟的观点,创新和文化、运营机制、人都有关系,也提出一些基本的实践。如果是渐进式的创新,可以不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具备系统化思维,观察挖掘需求,并解决它就可以。
问:大规模产业集团如何构建持续创新的土壤?敏捷创新在这样的大规模产业集团,任何一个小的创新投入都可能很大。
答:我对大规模产业集团没有了解,不敢妄下结论。就我和一些规模较大的传统企业的朋友交流的经验而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压抑了来自民间创新的可能,则只能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决策导致的创新投入了。
问:个人理解创新并不局限于发明创造,但创新却难在如何迭代创新,偶尔进步一大步容易,但如何长期性的持续进步?可以分享一下经验不?
答:渐进式创新就是长期性的持续的模式; 比如我们的一个资产平台,之前是烟囱型架构;后来是平台型架构,对于业务的表现就是接入新产品从2个月提升到了2周;70%的需求实现了配置化上线; 这都是通过一定的创新做到的。带着不断要求的目标,可以实现持续的攀升。
问:对纯技术领域的创新(并非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能否进行具体或者案例分析一下?
答:纯技术领域的创新,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比如CAP理论如何被提出;Google的三驾马车;OB这个产品没有参考常规的paper,而具有独创性。
Google的Jeff Dean 做了非常多的创新,但是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大概介绍其履历。其中有平台研发,有工具研发,也有一些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研发,我的判断是这些经历和他不断做创新有内在的联系。再举一个例子,分布式事务是现在做电商、银行所津津乐道的,程立(我们的CTO)是如何创新支付宝的分布式事务的呢?首先他把业界好些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然后解决我们的业务特点做了取舍。我的浅见,纯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研究理论,面向具体问题域的挖掘、经验的沉淀都有关系。
问:《技术的本质》这本书中有一个论点是,技术上的创新就是各种技术的组合,请问怎样看待这样的论点?另外在技术选型上也很重要,请问如何做好技术调研?
答:创新可能是组合,也可能是把某些能力死磕到底。比如数据量大了会有拆分,拆分又有数据路由;而为了保障高可用,又要写多份数据;如果都是业务去做,是不是太重了呢?于是像OB这样的产品就出现了。
技术调研除了参考外部信息的输入,还是要躬身而行去实践。先初步筛选范围,再细抠特别关注的特性的满足情况以及风险点。
问:技术创新方面,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分别用在哪里?有哪些成熟的模型?
答:技术创新方面,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分别用在哪里?有哪些成熟的模型?质量改进就是创新的一个切面; 比如就互联网而言,质量和稳定性在一起;如何保障5个9的可用率? 如何杜绝重大资金损失?如何在分钟级定位故障;这背后都是要去解决,就存在创新。 并且我认为没有模型,因为问题域各不相同。
(以上内容转自GitChat,版权归GitChat所有,转载请联系GitChat,微信号:GitChat,原文:《右军:自下而上的创新是为热爱冒险的人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