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MacTalk跨越边界》封面诞生记

在2016年1月异步社区做的一期调查问卷活动中,有个问题是:“你更喜欢电子书还是更喜欢纸质书?”参加调查问卷活动的用户中有七成用户表示:更喜欢纸质书。很多人提到,纸质书“更有感觉”。“感觉”这个词含义过于抽象,我想通过一本书的封面故事给大家讲讲一本精心设计的纸书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读者对编辑和美编老师的工作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今天要讲的是池建强老师的新书《MacTalk跨越边界》封面诞生的故事,同时分享一下这本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和美编老师所经历的各种纠结。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让大家了解,书其实不只是一个设计图样而已,书是设计、纸张、油墨甚至胶水等众多因素的有机体,各个要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造就一本有设计感、有质感的书。

图书装帧设计涵盖涉及封面及内文用纸的选择,内文版式的设计,图书的装订工艺的选择等诸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封面的设计。封面的设计是封面用纸以及文字布局、字体、字号、颜色等诸多细节的呈现,好的设计不只是“好看”,还要“有质感”,能体现出书的特质,能符合读者群的审美习惯。

从《MacTalk人生元编程》的装帧设计说起

熟悉MacTalk的读者应该对池建强老师的第一本原创作品《MacTalk人生元编程》都有印象,记得当时很多读者都质疑:为何封面设计中护封会短12 mm?这当然不是为了省纸。(注意,封面上面的一条蓝色不是封面上印刷的蓝色,而是露出了内封的特种纸的质感。)

这个设计的灵感我猜想是来自苹果公司的Logo——被咬掉一口的苹果。因为书的主题是Mac,所以希望能在封面设计中体现苹果公司追求完美的精神以及简约的风格,封底的印银设计将这个设计推向极致。(不知道您是否发现,这个封面展开后的银色长方形很像Mac的屏幕。)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分体现了美编老师对苹果产品的热爱和了解。(美编老师当时年近退休,但他个人使用和收藏苹果的诸多设备,也算得上是十足的“果粉”。)

多种方案的选择

最初,封面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希望整体上沿用《MacTalk人生元编程》的设计风格和思路,简单做一些配色和字体布局上的变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延续套系感,让读者对同一作者的系列作品能形成一个整体和连贯的印象。出发点虽好,但实现环节并不顺利。根据这个指导方针设计的初稿是这个样子的。

看到这些设计的时候,编辑和作者都不满意。理由很简单,不是很接受这几个配色,这几个颜色用的都不是很稳,感觉不出书的内容的分量。此外,这几个颜色和封面的银色也不是很协调;紫绿的配色感觉比较冷,不太容易产生亲近感,而后调整的暖色方案又太女性化,和主体目标读者群体不太切合。

于是,编辑大着胆子和美编老师沟通,希望新书的封面不要拘泥于《MacTalk人生元编程》,建议稍脱离那本书,重新设计。(做过编辑的都知道,一般美编老师都是对设计的第一稿最用心也最有感觉,多数时候重新设计都会越改越不如前。)美编老师的问题来了:“能给一个设计的主色吗?”给美编老师新的建议是:“可以考虑用黑白,整个封面用黑白的设计。”美编老师打趣说:“黑白最不好设计了,‘跨越边界’搞不好会联想到阴阳两界。”玩笑之后,美编老师经过深思熟虑,给出了下面的设计方案。

看到这个方案,作者和编辑的反应是:要的就是这个感觉!有范儿,有设计感!符合MacTalk池大侠的基本感觉:要有情怀……

美编的坚持

美编老师给的设计方案解释是这样的:

设计方案基本确定,但编辑和作者对设计中的一些细节还是提出了疑问:

因为这个装帧设计需要确认特殊用纸和印刷工艺,对印刷质量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拿着这个设计方案去和印制部门沟通,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根据印制的反馈,美编老师对封面用纸的选择进行了调整:

细节决定成败

经过反复沟通,和不断被印制和美编“摧残”,书的装帧设计历时一个多月,眼看书的付印期限将至,却还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作为编辑,我的焦虑情绪已经非常明显。(而让我焦虑的这些,可能是读者在拿到书的时候如果不提醒,是不会注意到的细节。)

“缺憾”的美呈现不易

与《MacTalk人生元编程》一样,《MacTalk跨越边界》的封面也“缺”了一条,不同的是,前者是“缺”在上边,后者是“缺”在右边。(虽然两本书的开本尺寸完全一样,但是看起来有没有一“胖”一“瘦”?)

缺在上边的设计在装订中没有什么难度,因为护封是活动的,包在内封的外面,装订时可以齐下折页,稍有偏差也无伤大雅。

但是缺在右边的设计难度就大了不是一星半点儿!

大部分书的封面尺寸跟正文尺寸相同,因此装订过程中可以将封面贴在内文上之后再一并裁切上、下、右三面。但是,根据这本书的设计,封面右侧切口比正文短12 mm,为了达到更好的装帧设计效果,需要先将封面右侧短的部分裁切好,再与内文贴起来。这样的设计要求封面的粘贴要极其精准,否则稍不留神就会贴歪。读者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手中的书,封面露出的黑色内容上宽下窄或者上窄下宽会是什么效果?

纸的纹理不可忽视

此外,设计要求,白色封面采用的“刚古”特种纸的纹理必须是竖的,这样才能成就封面的线条美和独特的质感。当然,这样做是有代价的,会造成封面纸的浪费,增加书的印装成本。

“恰到好处”的黑很难拿捏

因为无法在黑纸上印白字,所以选白色纸印黑色墨。这就大大考验了墨质的选择,以及印刷过程中墨的用量(深浅)。墨用浅了不够黑,用深了照片的效果又会有问题。看一下下面的对比就很一目了然。

因为种种担心,以及印制部门反馈的印装难度,为了保证封面的印刷效果,我亲自到了位于京郊的印刷厂去盯印!看着机器上试印着的封面,心里真是很忐忑。

果然问题来了!

黑色的深浅很难拿捏,浅了没有质感,深了作者的照片就不忍直视了!另外,因为纸的特殊性,在印刷过程中,在印刷机上走的纸,在印满版黑色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纸纤维遗留导致的墨色印不上而留下的白色小点。如果是满版黑色,可以考虑走两边墨的方式,这样两次印的过程中,纸纤维只要不在一个位置上就可以遮住前一次的白点。

但是,这个封面无法用这种方法,因为字体过细会出现重影,而且无法让黑白照片中的作者显得生动立体,于是印厂的师傅不断调整着印刷参数,不断试印封面,看着一叠一叠的封面出来,又一叠一叠地废掉,内心真的是很煎熬!

经过多次调整参数,就有了您手上看到的封面的效果,还是很给力的。

没想到一本书的背后还有着编辑与美编老师这么多纠纠结和汗水吧?像上面提到的细致入微的设计心思其实还有很多。纸质书给人带来的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感觉”,正是来源于美编和编辑发挥着匠人的精神,在对这些细节一点一滴的打磨中,在经历了反复推敲之后,才得以形成。

纸书的质感就像这样,不但可以用手触摸,还可以用心感受。

编辑的妥协

在与印制部门沟通的过程中,我不断体会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就不断心不甘情不愿地做出“妥协”,而每做一次妥协,就离我和美编老师最初的期望远了一步。

这些妥协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吗?(如果影响力,请告知我,以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鼓励自己要一直坚持!)

致谢

感谢《MacTalk人生元编程》和《MacTalk跨越边界》作者池建强老师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

感谢本书美编王建国老师为这两本书的装帧设计付出的心血!同时,也对王老师对设计理念和对印刷工艺极致的要求和坚持深表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