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书,那人

记得当时,年关将近,牙痛得厉害。

自己也不明白,一年都荡悠过去了,年底却知道着急了,你急也不要紧,干嘛上火啊?上火也不要紧,干嘛牙痛啊?牙痛也不要紧,干嘛这么狠呢?

这一痛上来,真的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着也不行。实在受不了了,就朝着大腿狠扭一把,立马觉得牙不那么痛了。您还别不信,这一招真的管用,反正对我管用。至于为什么,我猜是这样的:你前排是位美女,你天天瞪着眼看,这很正常。可有一天,门口突然冒出一个没见过的尤物,你要不要多看两眼啊?可这毕竟不是常法啊,一次两次还凑合,时间长了,它就青一块紫一块得给你脸色看,没办法,只得另找其他转移注意力的招了。

干点啥呢?我琢磨,一要时间够长,二要看着像那么回事,最重要的是,要能挣点“快钱”啊!想了一遭,没想起合适的,最后索性重操旧业:码字。嗯,写啥呢?牙这么捣乱,啥也写不出来——实际上,牙不疼,我也写不出来,这么看,我还得感谢它才对。

既然写不出来,那就翻译点东西吧。那时,正好经常听到大数据这个词,心想这炒作够猛,就找跟数据相关的吧。我开始在搜索引擎中猛搜,找半天没有合适的,又转到微博上面转悠,正好看到两本感兴趣的外版书:一本是机器学习方面的,一本是数据分析方面的。同时发过去试译,广种薄收嘛,怎么着也得碰上一个能行的吧。

木想到啊,木想到,被两个出版社同时翻牌了。这算是一石两鸟呢,还是一女二嫁呢?推掉一家吧,好像不厚道;都接吧,又怕小身板受不了。奈何厚道人,只做厚道事 ,那就只好不负如来不负卿——硬接下来了。事实证明,我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机器学习那本书,示例代码是Java语言的,翻译了大概四五章之后,就弄不下去了,果断退出了。当然,这是后话。

试译通过后,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人在QQ上加我好友。她就是后来负责这本书的胡老师,一番交流,我就明白了:我被换手了。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是要被踢的节奏啊!事不宜迟,赶紧搬出兵书,啥翻译理论啊,翻译技巧啊,翻译经验啊,看了一大堆。怎么说呢,说没用吧,这不科学;说有用吧,还真没觉出有啥长进。直到有一天,发现翻译这玩意跟人体摄影是相通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中心,就是说“人”话;所谓基本点,一个是原文意思,一个是中文意思,最好相互呼应。

这样,大方向就有了,就差具体方针了。难怪人们常念叨“功夫在诗外”呢,诚哉斯言!比如,我的具体翻译思路,就是从小说里学来的。还记得有部小说中的话吗?所谓“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云云,对于我这样的翻译狗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弄不懂原文的意思,去看代码;搞不懂代码的时候,去看原文啊!——这简直就是当头棒喝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概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吧?!记得有一次,一个句子弄不懂了,去请教胡老师,她也是通过阅读代码来解决的,当时心头暗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您说是吧,胡老师?

最后,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特别感谢胡老师。为什么呢?因为翻译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刚开始还有新鲜感撑着,但是半个月以后,这种感觉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最开始是枯燥,然后是急躁,再后来就成焦灼了,当然,这是说的我的感受,可能与我的性格缺陷有关。有时候感觉自己要崩溃了,就会忍不住跟胡老师发几句牢骚。没想到胡老师竟在百忙之中,每次都会即时回复。经过一番开导,心情平复了许多,又可以继续往前赶了。这就像牙痛的时候,适当转移一下注意力,还是可以多撑一会的。

不仅如此,有时候我老是卡壳,那就少不了厚着脸皮,到胡老师那里去搬救兵。毕竟胡老师也是IT专业科班出身,对于我这样幼儿园大班就被劝退的来说,那真是莫大的帮助啊。有时候,遇到胡老师不是十分熟悉的领域,还会替我咨询领域专家,这份严谨、热心,让俺不佩服都不行啊!说到胡老师的严谨,我还是有话要说的,单是在胡老师这里,就审了三遍,每次都发现不少问题,我当时的感受就是改呀改呀改,以至于到了后面的其他老师那里的一审、二审和三审的时候,基本没有太多问题了。这正应了胡老师的那句话:慢就是快。

此外,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些QQ群和微博上面的一些朋友的帮助,所以,严格来说,虽然译者署名只有我一个人,但是,这本书实际上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胡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劲。如果读者觉得翻译的还行,那是大家的功劳;如果出现任何错误,那都是本人之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要过年了,书也要付印了,胡老师还在为手头上的书忙碌着……我真心希望,如果将来有机会,还能跟胡老师继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