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6:30,吴军博士来到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报告厅,为耿丹学子讲解何为颠覆式创新。耿丹学院在一周前举办了师生同读《浪潮之巅》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感悟,耿丹学院也组织了读后感有奖征集,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经过各个系上选最终入围学校筛选有129篇,学院评选出了知行奖2名,乐之奖3名,明灯奖5名,振翅奖25名。在主题演讲之前,吴军博士首先为这些读后感获奖的同学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12月3日晚6:30,吴军博士来到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报告厅,为耿丹学子讲解何为颠覆式创新。耿丹学院在一周前举办了师生同读《浪潮之巅》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感悟,耿丹学院也组织了读后感有奖征集,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经过各个系上选最终入围学校筛选有129篇,学院评选出了知行奖2名,乐之奖3名,明灯奖5名,振翅奖25名。在主题演讲之前,吴军博士首先为这些读后感获奖的同学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之后,吴军又向耿丹学院捐赠了一大批图书,图为吴军与耿丹学院图书馆馆长付瑶合影。
接下来是吴军博士的主题演讲:颠覆式创新
吴军: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跟创新有关的一些话题,不讲一些抽象的事情,我们讲几个故事。因为大家上了一天课了,晚上比较辛苦了。从故事开始讲起,讲颠覆式创新。
你们可能听这个题目听了好场时间,听的有点腻歪了,为什么我们常常创新是要颠覆性的。第二条我更想讲一个颠覆性创新常常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说我灵机一动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主意,这里头有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一个创新真正达成或者一个伟大发明从最早的很小发现变成改造世界一个产品也好,一种服务也好,那是经过很漫长的过程。
最后你们会看到需要有准备的头脑,你自己事先做好准备,你才能得到这样上天对你的回报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大家可以看到有些时候需要执着,为什么创新是颠覆性的?当下社会往前看两三百年,你会发现很多创新来自于行业的外部,为什么这样呢?我们行业本身竞争,一个大公司里头我先调查一下学工科同学举一下手。一半多一些,有多少学跟创意有关的,包括艺术这些有关的?少一些。
很多时候一个理工科学生可能将来会进入一个大公司,在一个大公司一般你只要定好一个规矩他往一个目标去优化,会慢慢非常适应制度。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同一个体制内考大学,现在以高考分数为准,大家所有人把这几门考试的主课学好了,往这个方向优化。如果教育部改一个策略——高考分占一半,100米考试的成绩占另一半,你就会看到北京市大街上全是跑步的。一个组织内定义我怎么考核,一定按这个优化,优化完以后很快达到局部的集小点,大家看到左边的点。真正最佳状态在右边,有时候颠覆才能更上一层楼,这是今天第一个话题。
我们看历史上的例子,这是大帆船,这是当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曾经在大航海刚开始时候,西班牙无敌舰队不得了,后来英国人发展海军也用大帆船,这在当时是厉害不得了的海上利器。它总体来讲造价又便宜,体积也大,干的事也多,这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这是蒸汽船,这个你们可能也听说过。
这个刚开始出来又小,不可靠经常坏,成本还高,但是它有唯一一个优势,他可以逆风走,或者逆流而行。有这个优势有什么好处呢?你打仗,你海军原来顶着风很难打,你用它这个就小。他找到拿破仑,说我现在有这样一个东西,你跟英国人打海仗你容易输,有了我这个你就能赢了,拿破仑让人去试这个东西。一个东西开始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缺陷,试一试又不稳定这些问题全发现了,又小又不可靠又贵,所以拿破仑把这个项目停止掉了。结果大家知道,在大西洋英吉利海峡他打破了拿破仑的舰队,从此拿破仑失去了入侵英国的可能性。这是当时的情况。
以后他又回到美国接着发展蒸汽船,情况就变了。整个机械技术使得蒸汽船能够进步非常快,但是机械技术对原来大帆船帮助非常小,所以这样一来,很快蒸汽船把大帆船踢出了历史五代,这是典型的颠覆性创新。
我们再回到现代社会,这个是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全世界IT行业的情况。在当时全世界生产计算机的,生产大型机器一共有8家公司,IBM一家剩下还有七家,当时叫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就IBM,小矮人有这些。所有这9家公司销售额加起来不到IBM一半,没有人觉得在计算机领域会有人挑战IBM,左边是IBM非常成功的系统,右边的是惠普的小型机,我在硅谷博物馆里照的,小型机售价2800美元差不多。按照思路做,当时没有人能够赢得了IBM,大家觉得计算机在当时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是在美国60年代、70年代的情况。
颠覆IBM的公司在哪呢?就这么小盒子,叫ALTAIR 8800系列,如果你买散件你自己安装,400元美元就可以买散件,700美元装好的,没有键盘,没有显示器,你说这个东西能干什么呢?发烧友能控制你自己电器,就干这么简单的事。就是这么一个小玩意,这可能成为颠覆IBM的东西。就出来了比尔盖茨,时代周刊封面上他还是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说他是宇宙的主人。
他做了什么事呢?他为不起眼的计算机做了语言,开始了IT生涯。IBM在今日发展,你单纯看IBM股票还在增长,总体来讲还在增长,如果你跟微软比你也看不出来了。下面蓝线是IBM的变化,上面红线是微软。到整个PC时代,基本上整个两家公司控制着整个PC行业,有那么多家计算机公司在生产,但是真正控制命脉的两家一家微软,一家intel。所以当时整个结构,这个行业叫Wintel结构,所有竞争都输了,没有人想到能跟微软竞争。
这个时候出来两个学生,做了一个搜索引擎,这还是斯坦福大学的界面,他还不是google.com,做的很破旧,当时能索引2500万个网页,今天最基本是100亿整个扩展索引量1000亿,这么一个小玩意后来成为打败微软的利器,为什么这样子?回头看前面,在微软和IBM竞争的时候赢在摩尔定律了,计算机处理器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同样性能价格降一半,这使得个人电脑很容易得到这个优势,就涨的很快,大型机IBM的大玩意得不到这个优势,他是停滞状态,这跟蒸汽船跟大帆船一样。到了互联网时代谷歌公司很容易获得互联网优势,这个资源互联网发展非常快,他不断获得优势,微软是传统软件公司,所以这个差距慢慢就拉开了。这是我要讲为什么叫创新是颠覆式的。
是否你做一个小东西一定能把大公司杀死,做新产品颠覆原有产品的时候,一定拥有一开始的劣势。一开始品质比较低,这个没关系虽然品质低总是要坚持往下做。第二个,风险一定高,你可以想象IBM那么一大台计算机,他的可靠性和你比尔盖茨哪个风险高,哪个可靠性高。利润低就不用说。最开始大家不经意的市场,窄众市场。玩计算机一开始比尔盖茨玩那个除了发烧友没有人买这个,所有大公司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说技术革命会颠覆原有市场,这些小玩意最受益于这些革命。
你要找到最容易利用现代技术革命一个东西,这是我想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说我们创新常常是一个颠覆性的,你的思维不能限在前面做事方式了,你做帆船老想把大帆船做好,你在做计算机的时候,按照IBM的方式做大型机你也做不过IBM,这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话题颠覆性创新,真正的创新是需要你们这样年轻人进行的,希望你们一开始思维就是一个发散的,不是局限在一个地方的。
第二个,中国叫做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这么多人办公司有一个误区,把这个误区说过大家听,以后大家可能会在做事情的时候,毕业以后避免这样的误区。我们很多人想象说我有一个好主意,有一个新想法,我有了这个我一下子我能做成事,这个想法跟你做成事差着十万八千里。
怎样做出重大发明,我们举个青霉素例子。青霉素的故事是这样子,大家可能听到,从课本上看到是这样的。有英国科学家叫弗莱明,有一次不小心发现了青霉素,他注意到这一点,把这个将来变成药了,我们听到的基本都是这样。事实情况是这样子的,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世界上所有的发明都是以最后一个发明家的名字命名的,不是以第一个发明家命名的。
为什么呢?第一个发明者名字不可考,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找到张三是第一个,你是否找到张三以前的,过一段经常发现张三不是第一的,李四才是。第一个发明常常是不实用的,那个算发明还是不算发明说不准。比如说举例子计算机谁发明的,说谁谁不是,他只是发现了电子计算机,再早有帕斯卡计算机,中国人说我们算盘更早,第一个常常很有争议。
为什么以最后发明家名字命名的,最后一个发明家解决了几乎所有人,再发明不能叫发明只能叫改进了,所以到他为止以他名字命名了。我们今天讲瓦特改进蒸汽机或者瓦特发明万有蒸汽机,他之后没有人提蒸汽机这回事了,因为他发明完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世界观,从这个角度讲,弗莱明并不是第一个发现青霉素和使用青霉素的人。
我为什么要举青霉素例子说明这个问题?青霉素有两个特点。它最直接把人寿命从45岁提到60岁,提高15年这个很了不起的。过会我再讲治愈癌症提高多少岁。第二个,青霉素增强人类活下去的信息,在没有青霉素以前,人一旦发烧感冒,甭管什么病,一旦感染了你不知道是死是活的,没有人知道的。一旦发烧39度,是死是活那个病掌握在老天爷手里,你怕得很。人一旦到那时候怕得很,觉得死亡跟他很近,今天人不是这样,39度一看嗓子发炎了打两针青霉素就好了,在没有青霉素之前人生活在恐惧之中的。有了青霉素以后人对医生非常信任,以至于到了盲信阶段,人得了绝症都觉得医生能治好他的病,其实不然。从这点你知道青霉素多么有用,所以我们要讲这么一个例子。
这么伟大发明怎么发明出来的?远不是弗莱明他发现的那么简单,最早发明青霉素的是什么人?中国在唐朝时就使用青霉素了,有很多裁缝,裁缝工作时被划破了,当时感染很不得了的事,他们发现土办法,长了毛的糨糊一抹就好了,这是青霉素最早使用,至于说为什么这么用?不知道,谁都不知道有细菌这么一回事。
细菌能够治病这件事怎么知道的?这说起来很有意思,在牛顿同时代又一个科学家叫胡克。胡克最早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能看到细胞,当然是植物的细胞壁,后来人家又看到水里头原生虫那些细菌。人不知道他能治病,知道细菌能治病的是谁呢?是当时奥匈帝国的医生叫塞麦尔维斯这么一个人,他当医生。他发现当时产妇生完孩子发高烧死亡比例非常高,他自己的病房尤其高大概10%左右,他们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
有一年他出去旅游了,他旅游前把这些产妇交给没有经验助产室去管理,发现他自己不在这些死亡率反而低了。后来他就想到说肯定是我把什么毒素带给了这些生完孩子的妇女,这些毒素有可能怎么来的呢?因为医院是当时维也纳最好的医院,他们要做研究叫解剖尸体。我可能从尸体上带了毒素给这些产妇,他发明了一件现在医学上必须遵守的规矩——洗手,要求周围人都洗手,洗手之后死亡率从10%降到1%,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有细菌。他就说有毒素,你们洗手就没了,他自己不是很善于解释这些问题,大家也不太相信。他老让人洗手,人家把他当疯子还关进精神病院,他直到死也没说清楚这个事。
后来是法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巴斯德他提出生物的原生论理论,不管你这种没生命东西,它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生物的,一定是外面带进来的,这个东西是细菌,细菌会让人观点医生才开始洗手。怎么杀死细菌这个问题就麻烦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当时因病死掉的战士要比战场上被枪打死的多得多。这是一战英国的墓碑,当时怎么给他们的伤口消毒,消毒不管用有时候反而是副作用。
当时有一个医生是弗莱明他提出消毒和真正把细菌杀死是两回事。当时医学界不接受他的观点,说我们消毒怎么会有副作用,他回去以后自己一个人做研究,这也是颠覆性创新,他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他在一个叫做英国圣玛丽医院,他不是研究性职员,不是我们今天301医院这样的,他也没拿政府钱。他和其他医生不一样在哪呢?他对细菌观察好久,这是第一。
第二,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杀死细菌的药品,他有他的劣势,他有他的优势。他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从1927年开始研究一种叫做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细菌,实际上最常见的细菌叫做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有代表性的一种。比如你嗓子发炎了,就是它了,这些东西干的坏事。第二年夏天的时候,他作为英国人要出去休假,他休假前7月份他把细菌培养起来放在实验室里,他开始休假,9月份才回来。
回来以后发现霉点子掉进培养基把细菌给融了,他回忆是9月28号,这是非常伟大的日子青霉素被发现的日子。当时为什么融掉,他解释不清楚了,他以为是一种霉给融了,培养基是一种果汁,他叫做发霉的果汁,后来他发现是青霉菌的东西,所以他起个名字叫青霉素这种药品,当时还不是药品能杀死细菌的药品。什么东西他不知道,是一种霉。
弗莱明有个弱点,他是个医生不是化学家,他不懂得怎么提纯、浓缩,他溶液里有一点这个东西能把细菌杀死,所以量很少。所以弗莱明论文1929年就发表了,发表后十年这么重要的东西,全世界居然没有得到什么合适的应用,大家都还不太信,所以这个事远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说弗莱明灵机一动发明青霉素全世界就有药,如果光有弗莱明的灵机一动就没有青霉素了。
青霉素是怎么样呢?他自己坚持研究很多年,研究结果一会灵一会不灵,为什么这样呢?因为青霉素浓度太低量太少,杀菌效果不好这是一个。再一个弗莱明自己他不是化学家,他自己不善于沟通,他也没有太多领导能力,他找不到化学家帮他做这个事儿。我们讲创新不是闷起头来想主意,你成与不成跟你调动资源跟你怎么跟别人沟通都是有关系的,弗莱明这点很弱,运气也很不好。他最初杀菌效果不好,原因不是因为青霉素不灵光是量不够,他也不知道,因为谁也不知道用多少青霉素灵。我们去医院打吊针差不多能打200万单位,当时一升只有2个单位。德国人研究出一种竞争的产品叫磺胺。磺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今天没有时间给大家讲了。
一直到1938年,弗莱明不但自己一直在研究,当时英国人没人理他,他把菌种给了美国人,美国找人研究,但是没有什么科学家感兴趣,所以这十年基本上弗莱明一个人在那工作。工作到1940年前后,他基本上放弃掉了。但是1938年有一个科学家叫做弗洛里。这个人是一个德国出生的犹太人,他们其实都是英国人,有些中文网站写的不对德国人接着研究青霉素,不是跟德国人没关系,是德国出生、在英国的犹太人。他的团队有两个很重要的人,一个叫哈特利,一个叫亚伯拉罕,他们主要是化学家和生化学家。
研究以后1940年从青霉菌当中分离一些物质是青霉素,那时候两个问题一个还是剂量太小,我们说一升才有2个单位,做实验才有500升。分离出来是一种物质,1940年发表文章。弗莱明听说以后给弗洛里打电话,弗洛里的第一反映说这个人还活着!说明弗莱明是不善于沟通的人。他们做了小老鼠实验,大概用了50只老鼠,给他感染上细菌,25只用了青霉素活下来了,剩下25只死了,这个东西效果很好。
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即使做实验也需要非常多的溶液,你想想500升不容易培养,不是说你灌500升水就完了,当时在英国怎么培养了?这就体现了弗洛里这个人本事。他以一天2英镑低工资,他在牛津雇了18、19岁小姑娘。养青霉菌,总得有容器,你不能用一个大罐子。早期青霉素生长在表面,在医院那种尿管那东西,很快不够了,他把自己能找到的所有东西找到了,最后把浴缸都用上了。小女孩在那没日没夜地养青霉菌,弗洛里把整个牛津大学变成大工厂,就这样每天才够做一些实验。但是依然少的做不了人的实验。有些时候问题不等你,不是说你解决不解决的时候它就不来。
有一天出现一个病例,什么病例呢?有一个英国警官叫做亚历山大,他剪玫瑰刺把脸划破了,他就感染了,就不行了,给他用磺胺类抗生素也不管用,命快没了。没办法就说用青霉素试试吧,不像药品管理这么严实验也不敢做了,当时也没这么严的药品管理,直接用上了。连着用了5天还是7天,亚历山大症状开始缓解了,开始好了,所有药都用完了亚历山大就死了。
这事以后大家就觉得,弗洛里光靠我们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不够的,我们得找帮助,找了谁呢?最早找的是葛兰素这家公司,现在叫葛兰素史克,一般医学上叫GSK这家公司寻求帮助。即使他们英国药厂加入进来也无济于事,世界大战要打起来就很紧急。弗洛里带了哈特利两个人到美国请求美国帮助,钱恩和亚伯拉罕在英国接着研究。
到了美国以后,美国当时也开始关注到青霉素研究,所以他们开始合作目的是什么呢?是增加产量。美国当时合作单位叫北方研究所NRRI,那个地方产玉米,用玉米浆培养青霉素,经过几次改进,从每升2个单位青霉素提高到40个,这是很大提高。即使这样,这个浓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弗洛里想到了是不是我们青霉菌种产量太低,我们得找一个新菌种,到处找。结果他底下有一个女孩叫麦瑞,她到市场上帮着找,她到水果摊看有没有青梅菌,有一天找到哈密瓜就拿回去,佛洛里一看里头有一个黄绿霉菌,这个东西能产生青霉素就把它留下来,一下子青霉素产量增加200倍,这不得了。
美国另外两个大学,一个威斯康星大学,还有一个卡内基学院用照射提高产量,提高1000倍这个事好多了。从开始发现如果弗莱明停止,到这还差十万八千里。再接下来怎么办?再接下来你发现能有这种物质和它是一个可以用的药品还是两回事,你光在实验室试管以后培养皿冷冻没法给医院用,比如药品吃下去就行了或者打针,这个事还得变成药。变成药以后弗洛里发现光靠他们能力还是不行,还得接着寻找美国药厂支持。
他游说美国一圈药厂,有四家药厂比较有兴趣,四家有三家已经开始研制抗生素。一个非常有名的默尔克制药,还有礼来,史比克和辉瑞治疗。光有这四家还不够,所以弗洛里游说美国医学院当时他一个同事,当时在美国医学研究会做主席的叫理查兹这个人。理查兹非常尊敬弗洛里,觉得这事很重要召集个方,四家开了一次会,大家觉得很重要当时觉得研究。当时不太愿意分享成果,就各自回去研究。
当时一件事情让他们联合起来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了,爆发了药品就出来耽误之急的事。他们开了第二次会议,他们要合作所有研究结果向其他各方通报,第二年三月份默尔克和礼来合并了。在这一年进行一次成功的临床实验,也是一个妇女病的不行了,其他药都不管用快死了,后来把提炼出来青霉素用上去,命就捡回来了。这个妇女后来又活了半个世纪,大概90岁才死掉。这个临床实验成功了,这个成功经全国提炼出来青霉素用于一个人和真正大家用还不是一回事怎么办呢?量产。
那时候在北非战争也好、太平洋战争也好伤员特别多,磺胺已经不大管用了,后方也没有很好设备就加班加点培养黄绿霉菌,在这让大家工作。政府下达各药厂说,你们培养青霉素就是爱国行为。工程师也不断在琢磨解决这个量产的问题。比如说他们过去发现一个罐子不能太大,太大以后一旦青霉菌开始生长以后,他形成气泡,气泡把营养液和空气隔绝开了,这个青霉菌长不起来。
结果礼来发明一种把泡泡去掉的物质,有很多的问题。包括温度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好多工程师一点一点解决掉的,因为这些问题慢慢得到解决,所以青霉菌当时培养基从一个个一升的小容器到四万升大缸里,这样培养黄绿霉菌。到了1944年初的时候,辉瑞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专门生产青霉素一个工厂,解决了所有这些技术问题生产青霉素。在1943年的时候美国和英国生产多少青霉素呢?换算成40万单位针剂。
到了1944年产量一下增加到了80倍,基本上保障大部分伤员都能够用青霉素得到救治,所以很了不起。在1945年又提高3倍,同时这个价格从每一针大概80美元跌到40每分,跌到200倍。一个伟大的发明不是谁灵机一动,后面无数工作做下来,你有一个好主意,真正变成改变人类产品这里头不知道有多少路要走。这个是当时美国的海报,因为感谢这些受伤病人可以回家了,否则受伤人就死掉了。
做事做到这还不够,传统医学做到这就结束了,现代医学不能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到底青霉素为什么管用?就要看钱恩和亚伯拉罕的发现,他们发现一个青霉烷,分子结构是谁找出来的?是牛津大学另外一个理科学家叫做霍奇金找出来的,他1945年通过X光的衍射发现这个结构。霍奇金后来获得第二个青霉素的诺贝尔奖,第一个给了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个人。找到这个就很有用,你知道他有效成分是什么,你不需要青霉菌培养了。
Sheehan第一次合成青霉素,找到他的有效成分然后合成他,跟中国中药一大锅喝了有用但是不知道是什么,这是现代西医非常好的特点。我们大家可能也知道另一种药头孢,有些人青霉素过敏可以吃头孢。头孢就是亚伯拉罕他因为知道青霉素杀菌成份发明了头孢,头孢他申请了专利。这个专利他后来挣了很多很多钱,他大部分钱给了牛津大学。
这里头我们要表扬两个科学家一个是弗洛里,如果没有弗洛里他很难做成,他表现非常强的沟通才能和领导才能,他放弃了专利申请,为什么?他觉得他是个医生,救急扶伤是他的天职因为这个挣钱有违他的价值观。另外一个是哈特利,亚伯拉罕觉得他应该分享8000万英镑专利费,50年代8000万是不得了的数目,他放弃了这一笔钱。他说牛津大学给我的工资我已经活的很好了,我不需要那些钱,这是弗洛里和哈特利。这个青霉素到此为止我们说可以告一段落了,已经普及给每一个人可以用了。
到底谁的贡献大?你们觉得弗莱明贡献大还是弗洛里后来贡献大。有的时候不好说谁比谁贡献更大。一个伟大产品的发明,他常常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有用的,他最后成功和每一个人都分不开。
牛津大学有一个哈里斯他是最早发现癌症是由基因造成的科学家,他说没有弗莱明就没有钱恩或者弗洛里的工作,没有弗洛里就没有哈特利,哈特利就发现青霉素有效成分,没有哈特利工作就没有青霉素是这样的关系。除了他们还有牛津大学那么多培养细菌女生,还有到市场上挑水果的助手,还有药厂那么多工程师,这些人共同的努力使得青霉素能够造福人类。当然诺贝尔奖只给他们三个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后来给了找到青霉素有效成分的女科学家。
我们回过头来讲讲弗莱明,我们评价一下弗莱明,没有他青霉素能不能发现呢?其实能的,只不过晚几年,但是他的工作很重要。但是为什么是弗莱明最早提出青霉素杀菌这件事?是因为他有一个准备好了的头脑,他作为战地医生一直琢磨这件事,为什么弗洛里把这事办成了?他有一个善于调动资源的能力,这是弗莱明所不具备的。
讲到弗莱明,就是说1928年发现了细菌,青霉素能够杀死细菌。在此以前有没有人有类似的发现呢?不是没有的,只是说人们没有一个向弗莱明有准备的头脑,其实在很早以前,一些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人,他发现这么一件事。比如过去得肺结核死的这些病人,他埋了土了以后,这些结核菌在土里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为什么讲肺结核这事呢,青霉素对他不管用,所以我们顺带讲一下链霉素,你想想他的细菌在身体了,到土壤里就没了。那些不是人,不是医生他没有准备头脑,所以他没注意到这一点。这件事真正被很关注的是谁呢?是瓦克斯曼科学家,他是研究土壤的微生物学家,他在1923年注意到土壤里有一种叫做放线菌他能杀死其他细菌和真菌,它一在其他都完蛋了,细菌都杀死了。他为什么没发现杀菌的原理呢?因为他不是医生,他没有准备好的头脑。
历史其实又给了瓦克斯曼两次机会,1932年弗莱明已经发现青霉素了,但是没有人支持有青霉素。1932年瓦克斯曼发现放线菌能够杀死结核杆菌这件事,也没有人注意。1935年他收到受污染的试管,跟弗莱明情况非常像,试管里面细菌结核菌被霉菌杀死了,即使两次机会他都错过了。你们要知道是不是运气不好,张三运气不好,不是张三准备的比你好,你有无数准备机会,只是你头脑没准备起来。所以瓦克斯曼开始运气不好,但是瓦克斯曼有一个优点——他特别执着。
后来他读到弗莱明论文以后,他受到启发,他相信这些肯定是叫做霉菌这个能杀死细菌,到1939年他第一次提取出了能杀死结核菌的抗菌素。提取出来以后,这事也不一帆风顺,这个药副作用太大。他当时是美国大学的教授,那个大学旁边是默尔克研究所,他劝默尔克人投资这个,这个药研究出来以后从毒物实验做起来,这个药毒性太大了,所有东西都杀死了。后来他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到默尔克实验接着做,默尔克公司说你不要做了。
但是瓦克斯曼觉得这条方向是对的,中间遇到很多困难,打二战他学生都上战场,他没学生了,经过很长时间尝试。第一次1944年做实验成功了,有一次得脑膜炎人青霉素不管用了,他这个管用,1948年他获得链霉素的专利。他跟他学生有一点纠纷,他把这个专利都窃为私有了。
制药过程在美国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漫长过程,我们要改善人类福祉提高人的寿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今天有人说哪一种进口药特别灵,处方药为什么卖这么贵是不是不道德,病人快死了你还卖他这么贵的药是不是不道德,为什么这么贵?他不卖这么贵收不回来研制药品的成本,收不回成本就不会有人研制药,不研制药就没有今天人类这么长的寿命。我希望大家有尊重产权的意识,不是说我没钱我就用它。今天研制药是什么结果,20年努力20亿美元,青霉素从一开始到最后使用差不多快20年了。20年20亿美元的努力,而且是一个接班式投资,先大学投资,大学投不起找风险投资人投资,慢慢也投不起了,最后一个大药厂把这个实验差不多的药买下来。在美国一个专利有效期就17年加3年等于20年,你第一个申请专利到最后专利完全解利就20年,不是从卖药就开始算,而是从实验小白鼠就算起了。
有没有新的方法呢?我们讲颠覆性创新,你如果光是从制药这些人思维方式上来讲你就突破不了,什么人去突破呢?搞IT的人突破了,斯坦福医学院做什么事呢?发现比如说原有一些药组合以后可以治一些病,比如一款治疗心脏病很管用的药,现在可以治胃病很好,他们拿市面上处方药做配对,大概需要3年时间1亿美元成本,这又是一个颠覆性创新。
我们再想青霉素带来什么好处?我们人寿命长15岁,我们现在大家最怕什么?过去人最怕肺结核,有了青霉素和链霉素不怕肺结核,现代人怕癌症。癌症为什么治不好或者很难,为什么谷歌要做大数据医疗也是从外部来的做颠覆性创新。他做大数据医疗,他怎么做法呢?他先请了世界上最有名的做抗癌药主席来负责这件事,Art Levinson讲在癌症不存在万能药,因为青霉素杀死细菌是怎么回事儿呢?把细菌细胞壁溶解了,我们人是动物了,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我们没有什么毒害,但是抗癌药不一样。
癌细胞是我们自己细胞病变产生的,所以现在抗癌药怎么治的?针对有病变的细胞杀死了,这已经不错了。所以抗癌药是这么一个治疗,问题在哪呢?癌细胞怎么产生呢?是个正常细胞复制错了产生的。复制一次是这样的,复制错了是这样的,你把他杀死,错一次以后就错第二次,下一次错成这样了。你们听到周围故事都是这样的,谁谁谁用某种药,本来最后好好的,突然一夜之间周围亲戚朋友或者什么人你认识的说不灵光了复发了,过三星期就去世了。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癌细胞变了,所以你不可能有像青霉素这样一种万能药来治癌症。
那么怎么办?他就讲了几乎唯一办法,如果有团队跟患者屁股后面走,他的细胞怎么变,你就怎么研制药,这时候能治好,这件事做起来成本是每个人10亿美元,这个事肯定不管用。乔布斯看得起病但他不信这个医,那么怎么办呢?还有一个难点你研制的速度还不能慢,他就讲这个事得靠大数据了。大数据怎么回事,以后你们回头再说,先说一下大数据医疗。把各种可能变化收集起来,我们要研制好多种不同的药,每一种针对每一个人,这样最后成本多少钱呢?相当于为每一个人研制一种特制药,为每一个人研制特别药,一个人成本5000块,这个事解决了。所以为什么谷歌要做生物这件事,他要做颠覆性创新,是这样一个全新的思路,不再是一种万能药,这是一个未来,也希望这种方式能够改变我们人类的服务质量。
另外再考大家一个知识,我问大家一下,大家有没有人觉得如果攻克癌症,人类寿命能增加多少岁?50岁? 20岁?10岁以上?5岁以上?5岁以下?答案是大概3.5岁。为什么呢?不是每个人都得癌,不是每个人都受益于它,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人到了那个年纪他最大问题是衰老问题,人类现在面对最大问题是抗衰老问题。我跟你们讲我们无一例外就是老年痴呆,所以解决人类健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新的科技,也需要靠颠覆性的创新。
为什么我今天讲半天颠覆性创新呢?我们需要一个发散的思想,讲了这么多例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讲了一个任何一个创新力从一开始哪怕有一个非常正确的好主意,能得诺贝尔奖的好主意,真正到你创业成功,能够改善人类生活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你需要有一个准备好的头脑,你需要非常的执着和坚定,你需要调配整个资源的能力。这些东西我觉得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宗旨,谢谢大家。
接下来是同学们的提问环节
问:硅谷创造很多神话,中国中关村变成杂货铺,差距在哪?
吴军:美国硅谷小公司他创新大部分是技术创新,中国不是。中关村普遍好多创业创新,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少。这个不能光创业者,今天用到办公司的技术大部分在美国是20年前大学研制出来的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积累。中国过去十年科技投入非常大,这个结果可能十年后能看到,十年后可能我们会用到十年前很多技术来进行创业,那个时候看结果就不一样了。
问:我看《浪潮之巅》第16章介绍斯坦福成功之道,中西方教育背景比较一下怎么看待大学教育?
吴军:中国和美国教育各有特点,总体来讲美国本科教育是个通材教育,你们要学东西非常广,不一定有一个专业。中国比较直接分专业了,是一个洪堡式的专科教育,这是一个。美国是到了研究生院再进行一个专才的教育,我也希望大家在本科生这个阶段,不管你们将来干什么,我觉得一个通才教育,一个素质教育,以及你各种能力的教育。比如我刚才讲弗洛里调配资源能力这个很重要。
问:IT行业极大提高了普通人获取知识的渠道,信息量很大,大学生怎样做选择更好?
吴军:这个问题不是特别清楚,我觉得他信息太多了怎么选择,实际上我讲两个观点。第一个我们不能习惯于外面不管专家或者什么人告诉你,包括我告诉你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有好的有坏的,未必一定是对的和错的,方法也是有对的错的,很重要的是有一个判断能力,你要判断人家说对还是不对。
问: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都是大学创业,你怎么看大学创业?
吴军:他之所以退学在大学发现赚大钱方式,你要是现在把学退了,不是说你能赚大钱,而是说你可能死掉了。
问:中国四大发明还有杂交水稻,其他贡献太大,生存原因文化问题什么有没有好解决办法?
吴军: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以外,瓷器也是很好的发明,中国发明正在慢慢追赶精神,中国讲科学最把科学当成一个结论。最搞笑在争论转基因有害无害的问题,多少人认为转基因无害,多少人认为转基因有害?多少人认为有害只是现在没发现?认为无害,你的理由因为我没有发现他的害处是这个逻辑吧?你没有发现他的害处和他不存在害处是两回事。青霉素好多害处后来才发现,当时认为没害。这说明什么?说明科学的缺失,科学是个过程不是个结论,今天给你说有害无害都没有任何意义,科学是不断证伪,对未来认识不断提高,没有这样一个态度你直接接受说哪个院士说了转基因无害你就认为无害,这就是缺乏科学精神。中国现在有什么问题主要是缺乏科学精神,缺乏权威挑战。
问:我看了你的书很激动,过两天生活和学习成了老样子。怎么办?
吴军: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今天决定接下来下半年努力学习,结果学了两天又变成老样子,不用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这是这个年龄普遍的问题。首先不用担心。第二个你如果想改变这个情况,我第一个建议就是说你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多长时间养成,有人说21天。你硬下头皮来坚持21天,比如背下英语单词你坚持21天就有可能坚持下去,你21天没坚持下去就没产品。
问:非常感谢吴军博士!我直接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哪些原因一直支持着吴军博士激情不减当年从事IT行业。第二个问题哪些原因将吴军博士送到现在我认为很崇拜的位置?
吴军:谢谢你这个问题,从事IT行业你要从事一个你比较喜欢的行业,有些时候花了很长时间做这语音识别,在实验室里做了很多年,这个行业不是很景气就转去做搜索谷歌,你喜欢这个行业做的时间比较长,你不喜欢还是找一个你喜欢的事来干,这点很重要。世界上基本上他们搞幸福学的人有这么一个统计,做的最好5%的人,都是出于某种喜爱,做的5%—20%好的人常常出于一种利,你多给他钱就好好做,你不给他钱就不好做了。
第二条我为什么能不断改这个行当,这点对今天每个人都很重要,你们每个人都要从事两个行业,为什么?你们活的太长,今天60岁生命预期是70岁、80岁,你们生命预期至少90岁,你们要知道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平均年龄才38岁,那么伟大公司38岁,平均来讲38岁差不多挂了。很多行业还没到你老了就不存在了,你们小时候多少人玩过卡式录音带的,后来玩DVD的举手,今天还在用DVD的举手。少了,你即使是那个行业的专家,不要说你是卡式录音带的专家今天是没工作的,你就得不断的换。为什么我老讲通才教育,学习能力很重要,你们想你们要活90岁,大学毕业才20多岁,还那么多年活,一定多掌握一些技能,多做一些事情,这是我的回答,谢谢。
问:吴军博士您好,我是大学生记者团的成员,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要请问一下您。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常态,大学生的研究常常是闭门造车,社会主流政府绝大多数企业不是乐意接受大学生,对大学生不信任,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更好融入社会,社会也不接纳我们大学生,您觉得我们怎么做能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学?
吴军:这个是很好的问题,社会有点急功近利,我雇你3个月有结果,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有人懂。我老讲你们打出租车,北京和上海出租车司机不一样,没有贬低出租司机意思。北京出租司机给你讲中东世界局势,他们家马路上有一坑他不会躲的,过两月还是那坑还在那。我想说什么呢?你宁可先把坑补上不要谈洪篇大论,我们每个人从周围开始做一点是一点,不要说你社会不对,有个超人上去改这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个创新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讲我觉得有三个原因导致你创新。第一个就是说你发现了你自己我周围人的痛点,你痛下决心要改变他,我给你举例子。我投资过一家公司,他是斯坦福一个有点体力障碍的学生,他发明一种特殊耳机,这个耳机是圆的,他是iphone,这些人听立体声是不全,他在iphone摁三四下,听起来音乐效果非常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自己耳朵就这样,他有个痛点。贝尔之所以发明电话原因他们家有很多聋哑人。
第二个出于天生兴趣,比如特斯拉就这种,我有爱发展为什么创新?就是爱干这个,这是第二种这样一种。第三种创新或者发明等等,很多是一些偶然的机会,就是说我今天突然灵机一动了想干这件事了,突然有了兴趣就干了。这个时候真正比下面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外力来帮助他把他给完成了,如果处于前两种这个问题都不是很难,你最后就会做,你自己会把他做了。
第三个这时候需要一个外力来帮助,这时候我希望学校、社会能够帮助你,也希望不断呼吁这件事,谢谢。
主持人:吴博士在我们学生信息平台上还有一位学生问一个问题,他说请问吴博士如何看待创新史上的同时发明现象?
吴军:同时发明现象,我刚才讲了发明永远是最后一个发明家的名字命名的,争第一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总体来讲是这样的。同时发明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发明有个客观性,就是说技术到了那个积累,不是说张三或是李四他就发明这个东西,牛顿和莱布因斯发明了微积分。刚才我的例子我也讲了如果弗莱明没有发现青霉素杀菌的原理,你看他前后的科学家几乎到了这个地步,至于张三还是李四最先提出来这个有很大运气成份。这反映科技发展连续性和客观性,谢谢。
主持人:今天吴博士用一种非常通俗的方式通过给我们讲青霉素发明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实现这种颠覆性创新,我想同学今天听了以后在你们的学业方面、生活方面都可以进行仔细的思考,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感谢吴军博士精彩报告。
吴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