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分别为:正略读书会的创始人赵民,吴军博士,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
从左至右分别为:正略读书会的创始人赵民,吴军博士,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
相关文章 :
主持人: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这个答案满意吗?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个对话的环节,吴军老师和几位嘉宾在对话的方式下,进一步的揭秘为什么硅谷难以复制。下面有请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先生,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先生,有请嘉宾主持人正略读书会的创始人赵民先生。
赵民:今天做嘉宾横贯三个主题,有纪录片的导演,有深度了解美国IT先进技术的英特尔院的院长。第一个问题让吴院长和李导演利用简单的话表达一下刚才吴军博士50分钟的介绍。您听完了以后的直觉和感受。
吴甘沙:系统论、信息论还有控制论,回去都得重新看一下。
李成才:我昨天开始读书,我还做了功课,他这50分钟讲的比我读书的效率太高了。利用他的话来讲我好像从农业时代工业文明走过来的,现在努力的进入他的世界里面,努力的进入。
赵民:你的电视片思路有了,题材有了,逻辑也有了。
李成才:我现在做亡羊补牢的东西,很多的观点和很多的故事。
吴军:我从哪一个角度写一下,这个角度别人没有想到?别人都想到了都已经有的书我都不说。
赵民:我回头问你从2011年写《浪潮之巅》,那个时候你对硅谷的认识和2015年下半年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吴军:《浪潮之巅》讲IT发展规律和公司的兴衰,写这本书其实是副产品,因为那个时候要跟几个朋友做对冲基金,跟高盛打擂台,所以需要研究公司财报,很仔细的研究了所有公司很多年的财报,所以就是这样的副产品。写这本书主要就是给商学院讲课,我刚才讲的也是反馈,大家提出问题来,我一看说大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是不是对硅谷很有帮助,那么我回去研究。后来一看不是这么回事,美国专利局授权的专利最多的公司,过去五年统计了一下,除了因特尔有一次是进去,Google13年进去给苹果和微软打官司太惨了,剩下的时候硅谷公司都进不去的,进去的公司除了IBM是永远的第一名,微软经常在里面。后来我发现这个好像没有关系,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后来我发现是这样的,当一个公司创新太快就跟打仗一样的,进攻特别快不需要防守侧翼和后面,硅谷就是这样的特征。把这个想法否定掉了,别人还问别的问题,政府有什么样的帮助,确实没有什么帮助。
赵民:这本书是生活经验分析的总结,而不是公司年报的总结。
吴军:不是,其实就是讲课讲义的整理。
赵民:我想问第一个问题,香农第一定律和香农第二定律哪一个更厉害,互联网思维更厉害,还是大数据厉害。
吴军:这是不同维度的,这并不矛盾和冲突,可以同时拥有这两个思维方式。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其实这个结合的非常紧密,因为移动互联网如果没有大数据,很多的东西没有意义。你光在上面发发微信的话,其实和当年打打电话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在于移动互联网很多的数据在上面,今天去了哪儿,打了什么样的车,走了什么样的路线图,什么书,这些数据被搜集起来了,然后把你的人做了画像分析,然后推荐给你们一些新的产品,这些是带来新的变化。
吴甘沙:我们不需要非常强调某一个思维比另外一个思维更加先进,我不特别愿意给任何一个技术贴标签“思维”。吴军兄总结出来的,基于这三论的一种新思维,我认为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有很多技术,这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可能会相互的支撑。虚人器(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移大三(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第三次世界革命)、智云物(指智慧城市,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个东西挺应景的,说的就是技术,大数据是根本,一定是会支撑很多的技术。现在大家说大数据过气了,人工智能非常厉害,你再看一下人工智能进来的发展。我们把人工智能比作一个火箭,最近换了一个新的引擎,大家叫深度学习,这个新引擎的燃料就是大数据。其实我非常同意吴军兄的观点,我们不要把这些技术思维割裂起来,一样技术,一样思维会支撑另外的技术和思维。
李成才:让我判断他的观点,其实我没有完全听懂他的观点,我还是在消化的过程中。因为他刚才也是岔开这个话题来回答,我也这样。我看他的书还算比较早,因为我在相当的时间里面很崇洋媚外,我拍摄国外十年的时间,把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也试图想中国人如何写世界,中国人写的不好看,特别的枯燥。直到有一天他的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突然眼睛一亮,我怎么这么晚读到这样的书,如果早一点读到我的某一个片子和某一个细节就会不一样,某一个故事就会不一样,某一段解说和叙述会不一样。一直到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机会,然后开始和他有一点接触,开始发微信,开始发短信,结果他总也不理我。我说我也是一个不错的导演,怎么不理我呢?我一直在表达,我说我现在正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我的这件事情对中国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因为我看到了他的书,我有一种感觉,因为我做片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借鉴,为大众者提供启示。我们因为对中国的困难和苦难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希望帮着这个国家一块来发展某一些领域的东西,我们看到跟我们有同样做法的书籍,因为书籍相对我们的媒体来讲这是小众的,所以说我有强烈的愿望让整个的国家人可以看到他的东西,看到他的这些观点,他举的例子,他的故事,这是我特别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来这块的任务,我想怎么可以把他的东西变成电视,怎么让更加广泛的人了解这个东西,真正可以实现我们提倡的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实践者提供借鉴,为大众者提供启示。因为中国的问题很多,追根的话可以从教育和科学找到答案,谁来帮着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吴军来帮着做。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给他做一些电视转化的事情而已,所以让我评他的观点,我哪敢。
赵民:吴军老师的文章不像一个清华理科生写出来的,这是因为炒股票对你的影响,还是语言研究对你的影响?
吴军:我自己在清华说我是一个另类的学生,中学的时候把文学类的西方书读完了,大学的时候开始读哲学的,历史的,非文学的书。大学的时候有的时候还翘课,总体就是这样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写作上因为可能读理工的就是相对文笔要差比较多,可能相对严谨一点,逻辑性强一点,大概就是这样的特点。我想回答李导的问题,我这个人查微信跟看邮件一样,一天就是这么两次,微信有的时候一下子一天一千个,就漏掉了。
李成才:书里面大概在140页的时候讲到了关于多元化对产品的理解,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青花瓷,一个是iPhone,我觉得故事写的好美。我们老说怎么理解多元化,因为青花瓷不需要举手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如果说青花瓷是怎么来的,不管是原代,还是明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举手。青花瓷代表了农耕时代最伟大的产品,它可以在不同的文明里面接受,为什么产生的。iPhone怎么产生的,吸收日本、中国、美国、欧洲等等不同文明的哪一些最核心的要素变成了简单就是最丰富的,就是最美的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刚才说是学理科的,其实里面文才飞扬,你看起来以后有大声朗读的愿望,我现在读到100多页了,我从昨天才拿到读了一百多页,而且我还开着会。
赵民:连续五本书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哪一本书最喜欢,写完了以后自己遗憾的程度最低,出版的时候满意度最高。
吴军:我个人觉得《浪潮之巅》比《数学之美》好一点。《硅谷之谜》酝酿的时间比较长一些,因为讲课很多年积累下来的。《文明之光》随性一点,具体到某一个话题特别有感触就写下来,内在的逻辑性差一些,发现八个话题没有太大的联系。总体来讲《大学之路》和《硅谷之谜》我有一个总体的想法,《大学之路》基本想清楚美国的大学教育最核心的一些东西。《硅谷之谜》总结一下能不能升华一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背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方法论在支撑着。后三本书里面,这两书比《文明之光》思考的时间会长一些。
赵民:我估计这本书和《大学之路》更加受欢迎,因为这本书现在很赶时候。你《硅谷之谜》摩尔定律和现在全国的互联网+创业的热潮很呼应,这本书应该会被很多的想创业的年轻人以及地方政府搞经济的关注。
吴军:几本书是同时写的,或者说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同一个话题写一写的时候,会感觉江郎才尽有一点写不出来,换一个题目再思考。为什么出了两本书呢,因为都是同时在写的,所以我出《大学之路》的时候,其实这本书的草稿已经写完了,只不过就是写完了不可能都给编辑团队,出版总是有时间顺序的,所以这两个几乎是同时完成的。
吴甘沙:给吴军兄按上了摩尔定律,这是要逼上绝路,去年一本,今年两本,明年就是四本。
赵民:硅谷难以复制,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习大大去英国的时候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学校,那个学校的教授是因为发明了石墨烯,石墨烯带动新的产业,带动新的地区。类似于硅谷六十年前一毛不拔,到现在发展到这样的水平。
吴甘沙:也许未来20年最伟大的公司没有出现,也有可能出现在石墨烯。硅谷本身也会往这个方向演进,摩尔定律在硅上面的潜力用完,自然会考虑石墨烯等等新材料,也许硅谷本来就是立于潮流之先,自身完成的自我管理向石墨烯倾斜。
赵民:会不会有所行动?
吴甘沙:我不知道。
李成才:我说一下我们创新之路最后一集《未来》,这个片子明年四月份播出,我估计最后那一集的最后一段解说词,应该是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创造未来。
吴军:虚拟现实也有可能的,材料也是有可能的,各种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最佳重要的就是希望维持一个地区,维持一个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我认为这是比较重要的,所以需要有一个机制,因为诞生出某一个伟大的公司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偶然性可以有机制进行保证,那么对一个地区和国家就有很大的影响。
赵民:你在上面讲的时候我也在想,人口从全世界或者说全国各地来的,中国应该最好的就是深圳,深圳诞生了很多各行各业中国的大公司。有的公司可以慢慢的利用伟大这个词来称呼,深圳差不多35年的时间,是不是深圳还有未来30年的好运。
吴军:在接下来能够看到的未来里面,这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
李成才:我们这一集拍摄的时候有活力版图,测算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方。以色列、硅谷等等,中国选择的是深圳,是经过各种指标来选择的,对于它未来的成长性,还有现在先进的东西。有若干的指标,现在的创新和活力,还有聚集的人才标准等等,还有现在的营利状况,还有科研研发投入,还有可能预见的对未来产业的走向研究。深圳我们这十集的影片里面,因为我们主要谈自工业文明以来这些国家创新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讲中国的部分非常少,但是我们在极少的情况下把一些重要的东西分给了深圳,因为深圳在中国确实有它示范性的内容,尤其是对我们的政府而言需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更多。远的地方要学可能伤了自尊心,如果学深圳可能更好一些。
吴甘沙:关于深圳我有两个观点,一方面我是同意吴军兄的观点,深圳未来30年会是中国最有创造力的地区,北京也是很有希望的。一方面我认为有创造力未必要按上是什么谷,硅谷现在主要的创造力未必在硅。一个老总说硅谷应该叫氧化铁,因为磁盘主要就是氧化铁,我认为这个是不重要的,关键就是是不是可以有吴军兄在书里讲的六大元素形成的非常具有活力,具有创新力的地区。
吴军:硅谷不需要复制的,我那天跟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讲了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有的时候考虑小公司的创新比较多,国家也是比较支持的,中国某种程度上就是有一些央企做的也不错的,实际上很多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复制出硅谷,重新的诞生很多的小公司。就把央视做一些小修正,把他们创新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是很好的。中国公司在海外扩张的就是央企,做不到总量的分配,部门主管创造新产品的时候会拿到主权,这件事在我们很多的体制里做不到,使得我们很多的创造力被约束。每一家企业可以把真正解放生产力的东西用好,国家的创造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赵民:您提到了石墨烯的时候冒出了一个词,虚拟现实,您在书里没有讲。
吴军:虚拟现实从技术上来讲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障碍,现在要找一个核心的应用。比如说眼镜的问题,我们自己人动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人开车的时候是不头晕的,但是你坐车头晕,这是一样的道理。唯一差的一个闭环,就是虚拟现实和可穿戴设备联系起来,把我们的反馈拿回去,然后眼镜是根据这个人的移动来进行设置的。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用,我了解到的2018年冬奥会在韩国开,三星有很大的计划。过去日本60年代推出了很多的跨时代产品,会推出非常好的虚拟现实,让你在家里可以感受到现场看冬奥会的情况,这是我听到的,但是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
赵民:给我们北京人戴上以后感觉青山绿水在南方就可以了。
吴甘沙:刚才吴军兄讲了虚拟现实现在眼镜戴着头晕,它的主要问题还是计算能力不够。你头在动作的时候,你的场景反映随着变的反映慢有延迟的话就会做,所以未来更好地计算一定会提升匹配。我觉得伴随着兄弟现实起来还有一个增强现实,大家知道虚拟现实在媒体上最大的新闻就是Facebook,花了十九亿的美金买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由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创立的,不到一年的时间19亿美金被Facebook买下来。现在媒体上有非常火的公司,这家公司是做增强现实的,所谓的增强现实想象一下,到网上可以搜索一下照片。有一个特别震撼的,就是你看着这个海滨浴场,从海水里有巨鲸,这是虚拟的,不存在的。未来如果这些显示技术能够做成像隐形眼镜那样不需要戴着一个非常笨重的眼镜,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看到不存在的东西,现在这个显示技术可以直接把混合了虚拟和现实的东西投射到视网膜上,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虚拟现实也好,还是增强现实也好,可能未来创新的地方并不一定在它的硬件本身,而是在于内容,这对我们的创意产业,我们的影视产业,游戏产业,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接下来是现场观众提问环节
问:很高兴再次听到吴军老师的讲座,我自己感觉非常精彩,从世界历史的维度和中国历史的维度,在这中间找到核心脉络。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再找到技术的支撑点和一些定理。我来自央企,您下一本书准备写什么方面。
吴军:我现在《文明之光》写了三册我准备写第四册,我有一个总思想知识使人自由,所以我基本从印刷术开始写起,宗教改革开始。后面会写启蒙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启蒙运动有一条很有意思的特点。他们这些人受牛顿的影响很深,包括我们听说过的牛顿说苹果砸在头上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是伏尔泰编出来的。他们的想法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感觉像孟德斯鸠论法的形成,好像是几何学一样,基本的假设推演出整个社会结构应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写呢?发现过去对它的说辞说法跟真实的情况不对。因为我们把戊戌变法跟它进行对比,我们有的时候对明治维新过多的赞誉,很多的问题其实是没有解决的,这个到最后是麦克阿瑟给它解决的。我们过去很多人想说弗莱明有一个偶然的发现,其实对最后产生青霉素的影响可能连2%都没有,后面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想讲我们的创新可能也是这样的,不是说开始有主意做什么,不断的有很多人很多的事做,所以总体上是这样的思路。
提问观众:您刚才提到了写这本书是基于很多在讲课中大家对您的提问和反映以及总结,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很多问题,可能是分配机制方面没有特别系统的全面思考,所以像硅谷难以复制都是谈到了分配制度。各种有活力和思想的地方,它的分配制度系统性目的更加人性,或者说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我认为都是有必要好好的研究。
网上提问:请问吴军老师,能不能深入的分析一下为什么在未来连接比拥有更加重要?
吴军:拥有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农耕文明和早期工业文明的重要特点,你要做什么事一定要有什么,这是一个基数。但是它带来一个问题,它的效率比较低。比如说我们买车,北京很多的车每天就只用两个小时,但是如果说你可以共享这个车,这个车可能会在路上跑6个小时,或者说8小时,可以少生产很多车。生产车的时候是有污染和成本的,实际上资源的使用效率就会高很多。比如说最近各国的头在巴黎签协议,说全世界到时候温度不能升高超过2度,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所有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提升,共享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把资源本身的效率提升上去,而不是说做了很多的东西自己拥有的感觉。未来的发展,我认为一定是要把现有的资源效率提高上去的。我们越往远古,对实体东西的安全性越强,对财富的拥有感越差。今天拥有多少股票,其实就是计算机里的数字,但是也不会觉得不安全。30年前美国有一些老头希望拿到纸质的股票,你可以想象差异的变化。
吴甘沙:连接比应有重要,或者说生产资料租有制比所有制重要,不仅仅是反映在资源和绿色更高效的使用。未来的资源不仅仅是车还是房,还有可能就是每个人的时间和劳动技能。未来大众创业的一种表现形态,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时间和认知盈余都是可以货币化,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为任何一家公司所用。未来这样的形态可能是从一种协作性的消费形态进入一种协作性创新的心态,可能是连接比拥有更加重要的一个更好的诠释。
问:吴军老师《数学之美》和《硅谷之谜》讲了大数据的内容,特别是讲到了大数据思维,里面提到了大数据一个是数据的多维度,一个就是数据的完备性。我想听一下多维度和数据的完备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吴军:大数据本身有点杂乱无章,所以你只有很多维度同时看一些事情,才能描述出这个立体的感觉。比如说摄像机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可能是一个三根棍,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画像。在网上一个个人的行为,买东西的行为和打车的行为,平时提问题的行为等等凑在一起可以有不同的画像,所以多维度是一个很大的特征。以前这是做不到的,因为这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些东西互联是不关联的,所以做不到现在,但是现在可以做到。为什么需要完备性,因为大数据总体来讲,它的想法相关性比过去的因果关系更加重要。我们过去中学老师都教你们说因果关系很重要,你说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分析物理学的原理,然后光的散射进行解释。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给你一些答案零七八碎的东西,你把它凑起来,但是为了凑出完整的答案,你需要一个完备性。而它给你的答案可能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的,未必是一个角度给了你一个完整的答案,所以这个完备性也很重要,所以说基本上觉得就是这样的关系。总体上你的目的是为了把它形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复原清楚,但是必须要有这样的条件。
问:您提到了关于企业制度对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及各方面能力发挥的积极作用,您说到很多的企业还在一个小众拥有的阶段,不管是企业家的制度还是股权制度。中国社会也在这样的发展需要突破,这是企业自身拥有者思维的突破,可以稍微说明一下,可以给一些经营企业的人如何制度突破。全国都在讲创新创业,基本上所有的高校把创新创业作为必修课,创新创业的东西可以教育吗,如果可以的话有什么的路子是比较好的道路。
吴军:其实我有的时候也讲另外一个观点,中国35年走过了英国人二百年的路,美国人一百多年的路,所以有的事急不得。英国上一代是农耕思想,下一代到了工业时代的思想,慢慢的大工业时代的思想,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我们从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农业社会,早期工业社会大生产,然后到了信息时代,现在快差不多后期的时代就是一代多人的事,很多的事急不得,很多的变革是倒逼的。外边的环境促使他变,这不完全是自身变的,一旦引入一些竞争机制。我刚才举了一些媒体方面的例子,当外面的对它有一些冲击的时候,有的时候是逼着人做改变的,而不是说谁主观怎么改变。
创新是能不能教育的,我还真不好完全的给你答案。有两种东西,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教育的,不光是创新。具体到说是否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是天生的还是培养出来的,中等层次或说中等以上的可以培养的。旨在再往上有的时候靠悟性的,包括和尚念经一样的,有的可能扫了一辈子的地比念经的悟性高。一般的你达到80%,90%这样的水平,可能是可以培养的。
问:吴军老师,您提到了创新创业,我们现在在做这个。大学里面有创新创业的比赛,他们会觉得学校内部的创业跟真实的社会创业差别很大,比如评价。我们在学校里老师来指导,最终比赛的评分也是老师做的,但是出去以后有一些做投资的,或说孵化器的人会觉得老师的评价标准适用于真实的创业环境。我现在准备做一个创业项目,我们引入了大数据和体验经济的概念,但是在学校里面老师会觉得你们搞的太虚了,会这样批评我们。同样的东西拿到外面会被说成想的太幼稚,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什么看法。
李成才:我们为什么创新,创新有四个方面。第一,出于好奇,黑匣子我想打开,我想看。如果我们的社会违背了人性的东西,这就会抹杀创新。第二,出于恐惧。个人和机构或者说公司都是害怕失败,害怕被人欺负出现了两弹一星还有原子弹。第三,为了财富。我们急于想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想通过变现,通过把我们的知识变为专利,通过专利变为货币化,通过货币化便为战略和货币化,这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第四,出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扎克伯格就是想让人类的沟通变的更加便捷。你做的创新,创新是需要若干个条件的,这是创新的规律上来讲的,不管是我们来谈教育的问题,法律的问题,制度的问题,还有市场关系的问题,还有政府关系的问题,还有资本力量的问题,还有企业家精神等等,这都是一些必要的条件。最终这是靠每一个个体生命来完成的,你如何来看待这些东西,你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了,背负的东西就是东方文化的东西,尊老爱幼、轮资排辈等等,这些和创新是没有关系的。创新问你们老师对不对,老师为什么不创新呢?你这是一个假问题。创新肯定就是自己坚定下来,自己就是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发现的东西,这是一个很眷恋的东西,跟别人真的没有关系,这是我要给你提醒的。
吴甘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有不同的理解,创新不要想象成是科技,我们要降低创新的门槛。发现有这样的需求就可以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价值可能只对你一个人的,也可能就是对你周围的,也有可能是对整个社会的。降低创新的门槛,万众都可以创新。创业这块我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有创业的,尤其是现在大家说一年毕业一千万的学生,好像没有那么多的工作,老百姓手里有很多的钱鼓励他们赶紧投资创业,我觉得这个逻辑是并不存在的。尤其是我们年轻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会游泳就让他下海创业,很多的人都会死的,不排除有一些像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这样的人会成功,但是大部分的人会死掉。大众创业要提高创业的门槛,大众创业有很多不同的形态,可以是个人开一个网店是大众创业。我们刚才说的就是我自己有一些技能,有一些时间,我可以把它货币化,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跟需求方对接,帮它完成,这也算是一种大众创业。还有我觉得大众创业应该是那些已经学有所成的,已经在某一些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有了一定的资源,这些人现在主要就是在大公司里面,或者说在学校里面的。这些人我们可以鼓励他出来创业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我觉得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我应该怎么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我怎么来建立自己的武器库,而并不是第一步想怎么来创业。而且你创业的话并不是需要考虑有一些什么样的时尚时髦名词,而是说真正可以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无论你是从0-1,还是1-N,你都需要考虑清楚我是不是在这个市场有独特的竞争性。从1-N的话很多的大公司也可以做,0-1肯定有你的秘密武器,一旦有秘密武器可以创业,而你没有想要有一些时髦的名词,我认为还不到创业的时候。
吴军:创新有两个,第一,本身是自发的感觉,你就想做这件事情。如果正好解决了社会上的某一个痛点就成了,如果没有解决就不成。世界上很多的时候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好和不好的答案,就是尽可能努力找好的答案。第二,我们常常拿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退学说事,这个逻辑反了。因为他在学校里找到了一种挣钱的方式,他退学的,而不是说他退学然后找到了一种挣钱的方式。
问:现在中国国内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是生存在BAT阴影下,您怎么看?
吴军:很多创业成功也好,办起一个伟大的企业也好,基本上就是蚂蚁挑战大象的过程。而且常常我们的故事听到的就是蚂蚁能够打赢大象,因特尔和仙童,一个是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个是仙童是比较老的小规模集成电路,蚂蚁怎么可以打赢大象,蚂蚁体量很小,你做跟大象一样的事情一定会失败的。你认为你和BAT撞车了,因为你的体量那么小你做跟它一样的事情,几乎可以肯定一定是失败的。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皮萨罗灭亡的故事,就是一个人对一千个人的战争,洋枪有的时候对鱼骨的弓箭怎么会不成功。
中国很多的小公司觉得自己不成是BAT把它们打死的,新的成功公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个N+1的事情,你比它多做的一件事情。我们很多的小公司做就是N-1,我比它的成本更低,我比它的成本更加便宜,比它公司更低就可以做N-1。我仿制一个东西,因为你做的是N-1而不是N+1,所以最后被大象踩死了。
吴甘沙:生活在三座大山很舒服,不可能挑战它们的现有业务,肯定做一些创新的方面。如果说三座大山都做创新的业务,那么你应该感到到很高兴,因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三座大山他们的研究部门很强,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才会做,你可以更加专注,可以在局部形成资源的优势,可以跑的比它快。创新会挑战旧有的秩序,可能会进入一些灰色的区域,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天塌下有三座大山顶着,在他们的阴影下做创新不是坏事。
李成才:在书里都是有答案的。
赵民:伟大的作品来自伟大的人,一旦思想之门打开滚滚流出,我相信吴军老师的第六本书更加好卖,突破两百万册指日可待。好书是用来大家分享和思考的,这本书最伟大的意义是我们每天说中国的某某地方为什么难以复制,这是这本书的最好价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