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这是一篇"软文",因为比起上一篇《新书简介 | 智能家居唱的是一场什么戏》中太多生硬的技术概念和行业知识,这一篇将抛开所有的技术背景,从头到尾地谈一谈写书的体验。
【0. 机*缘=巧合 p=p1*p2】
- 机
在上一家公司时,我就曾整理过几次“竞品观察报告”,通过检索并试用一些国外的竞品,再按一定的框架整理出来与同事分享。进入智能家居行业后,发现这个行业更需要教育,便在公司的公众号上,整理过两期“技术宅了没”。
- 缘
其实我第一份工作的Line Manager小莹,就是一位优秀的译者。记得入职前一天,得知她刚刚翻译并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深深地崇拜了很久,她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出书的人。
- 巧合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刚好想约一本智能家居方面的书,看过我“编译”的两篇“技术宅了没”,还算满意。于是,经过小莹的引荐,便认识了出版社的编辑老师。
这就是机缘巧合吧,一些看似平淡的side project,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会。引一段当时的写作日志:
2015-02-06(补)
谢谢小莹引荐,谢谢自己的side project:技术宅了没:让编辑可以发现我
坦白说那一刻,我不淡定了。
【1. 辗转反侧 To write or not to write】
确实,接到写书邀约后的我不淡定了。面对这个“跳一个下也能够得着”的目标,还是觉得缺一点动力。我把这种心态称为“诚惶诚恐”: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够资历,没有那么足够的信心去写一本书;但另一方面,又可以清晰地听到内心的那头狮子,在向这次机会献衷心,无比贪婪地想抓住这次机会。于是,便有了“双狮座”的这条朋友圈:
与编辑老师和公司老大约谈之后,渐渐下定决心,或者说种下了野心。再引一段当时的写作日志:
2015-02-09(补)
谢谢老大的肯定和Vera的支持,和编辑聊得很顺利,年后确定好选题和目录就可以开工了。自己也瞬间进入了作家的状态,看到一些信息后总在想,这点是否有用,该如何去整合
于是,便进入了“辗转反侧”的阶段:豪爽地购买着各种相关的书籍,广泛地查阅资料,不时地会蹦出很多想法,时刻都能感受到那枚蛋就要破壳了。此外,为了弥补从业经验上的局限性,还通过Linkedin联系了一些校友,邮件的一开头就说“我要写一本书”,想想那个劲头还是挺可贵的。
【2. 码字的日子 Typing at Café】
春节后不久,提交的样章(即书中的3.2.2节)通过了出版社的立项申请,整本书的框架也渐渐清晰;那些腹稿总是在脑子里翻滚,却缺乏一些敲动键盘的动力和环境,进展非常缓慢。
为了提高执行力,4月13日起向公司请了事假(nonpay leave),开始全力以赴地写书,度过了异常充实的一个gap month。
关于写作地点,在家的话容易懒惰,不太适合;所以大多数的篇幅都是在中关村的创业咖啡厅里完成的。为了保证效率,“转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转场”的路上是一种休息,而换一个环境后,“产能”也恢复不少。通常,写作的一天是这样的:
- 早晨起床后,在家里计划一下今天的任务,在纸上罗列一些要点(即使这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即使MacBook, iPad之类的工具都很顺手,但我始终认为传统的纸和笔是无法替代的,甚至更能激发创意);
- 出门,去附近的嘉和一品,早餐后,二楼几乎成了包场,我会安静地敲上几百字;(别笑,这是一本关于家的书,嘉和一品还是挺温馨的;)
- 转场到创业大街的言几又,噼里啪啦的敲上一阵子,然后午饭,再写上一会,去隔壁的书店区域看看“前辈”们的书,想象一下不久后“自己的书”,满血;
- 再转场到五道口的BunnyDrop,晚饭,并继续享受键盘和我的世界;
- 晚上回家后,再调整一下计划,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这么有规律地写了一两周之后,这几家店的店员都快认识我了。写累的时候,我常常会遐想,JK罗琳在Edinburgh写书时,没准也有一张The Elephant House的会员卡。
a 写作框架 Follow the outline
回顾一下整个写书的过程,框架像指南针一样,不断地指明方向。所谓框架就是把八个章节的目录打印在了A4纸的正反面,写的迷茫时可以作为参考。同时框架也在不断地更新着,短短的一个月中,快速迭代了5个版本,也算是“互联网思维”在写作中的应用了~
看着照片中的5张框架,我想再次呼吁:传统的纸和笔是难以被科技替代的;虽然传统,但是用着就是顺手。
b “鸡汤” Running the book
写作的这段时间,是比较封闭的,虽然每天出门也能见到很多人,但与人沟通的次数却明显减少了。在这种“自闭”的情况下,每天睡前都会来点“鸡汤”,把今天的一些感悟用便签纸记录在墙上。31天下来,也成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c 模型与看板 Model & Dashboard
为了解决“工期短,任务重”的问题,作为拿过运筹学硕士学位的理工科男,摸索出一种非常量化的写作方式。
首先,把写作过程分为5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赋以不同的权重:
- Points.
把章拆分成节,再拆成小节,然后构思出每个小节要阐述的view points有哪些,即可拿到该部分的点数;
- Pieces.
延续上面的points,把想到的话,不管是否通顺,噼里啪啦的敲出来,别让想法跑了,同时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支撑着“孤独的写作旅途”;
- Reference.
把参考文献或者产品实例,整理成自己的话,同时做好文献引用的管理;(ps. 其实在书的宣发过程中,我特别想黑一下国内的作者同行们,骄傲地说:这是一本有着3页参考文献列表的书~)
- Draft.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阶段,要把上面的三种原料组装起来,此外也要完成配图的制作;因为是最耗时、最需要投入的阶段,所以赋值60%;
- Update.
再次通读一遍全章,修改一些之前由于“写花了眼”造成的笔误,统一一些前后不一致的用词。
于是每天的写作,就变成了这张表格不断更新的过程。如下图,选取了4月27日的存档信息,当天第1, 3, 4章已经基本完成了,其余章节都在努力中,总字数约四万,总体来说完成了“三分之一本书”。
配合上面的“写作模型”,还有下图的两个“写作看板”:进度把控和字数把控。于是,每天都能睡得更踏实,写得更带劲~
现在看来,这是两条“写作曲线”,每天都在努力地爬着。记得中间有几天,压力特别大,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很欢快地攀爬着。
3. 拿到样书The Sample
为了专心写书,五一假期都没能回家陪陪父母。恰巧在7月25日准备回家前的那个下午,拿到了样书,于是拍下了右边那张照片。而左边是春节前回家时拍下的,当时正在疯狂地构思着自己的书。同一个航班,前后相隔约5个月,也算是做作但有趣的摆拍了。
虽然只是样书,封面没有覆膜,封底没有定价,也没有推荐语,但足以让我在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这份“成就”了。关于样书还有一个插曲,出版社的老师在参加人工智能的行业会议时,有一本样书被阿里的一位老师看中了,并在试读后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于是在兴奋之余,我也在这本限量版的样书上做了最后一遍校对。
4上市了! "AmazonABLE"
然后又过了“很久”,我的书终于伴着秋风上市了。可能是“战线”拖得太久了,当拿到成书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兴奋。至于构(Y)思(Y)了很久的“I AM AmazonABLE”的那条朋友圈,也没那么有激情去发了。
随着书的推广,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的赞,但我大都会回复说:这次是巧了,碰上了一个比较空白的行业,所以斗胆做了一些普及行业知识的事情。
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何德何能”:终究还是完成了写书这件事情,但就像写的过程中无数的疑惑一样,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
比如所有的参考文献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物联网设计(Design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如下的写作日志可以还原出对作者的崇拜:
2015-02-20
在读了《物联网设计》之后,更加感慨技术和艺术其实是相通的,作者在阐述物联网概念的时候,能抛弃繁文缛节的定义,而上升到了魔法的层面,不得不令人佩服。而且文笔中也透露着充分的自信,像一名富有经验的导游一样,带着读者,有说有笑的翻山越岭。这是我要学习的,即使我很清楚自己没有那么多积淀,但还是要自信的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加由!
其实,与市面上的同类书的相比,我的这本书有些偏薄,封面过于朴素,没有那么喧嚣。再想想一些“职业写手”的惊人产量,我还是很有信心、有底气地把这本书送到读者的手中。于是,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让我在谦虚和狂妄之间,达成了一种和解。
总之,写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件回头看看似乎也没有那么难的事情。
最最后,既然是“软文”,就希望被传播,而且作为“新人”,书的宣传推广渠道挺有限的。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并愿意转发,请接受我的一句谢谢!非常感谢!
(本人的公众号,Eddie的Bar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