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潮之巅》到《硅谷之谜》

我在《浪潮之巅》一书中,介绍了硅谷的很多公司,并通过这些公 司侧面介绍了硅谷。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想写一本正面介绍硅谷的 书,但是,由于这类书实在太多,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 切入点,从而深入剖析硅谷的奥秘。所幸的是,自从2012 年我回 到Google 之后,接待了许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 地的参观、留学和游学团体,给他们讲了几十堂介绍硅谷的课程, 同时我也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给那些想要创业的人 开设了关于创业的入门讲座。学员们都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我根 据大家关心的问题,心中的困惑,以及我所了解到的中国各级政府 部门、各个企业以及很多创业者在扶植创业和自己创业中遇到的问 题,结合我在硅谷所看到和听到的,将硅谷的奥秘总结成《硅谷之 谜》一书,算作是《浪潮之巅》的续集。

在书中,我首先介绍了硅谷的奇迹。硅谷的奇迹不在于它产生的 GDP 有多高、技术有多领先,而在于它不断地创造卓越,这既包 括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超一流的大学,也包括那些拥有世界 情怀的理想主义者。硅谷的奇迹还在于,自诞生以来,硅谷在历次 技术革命中都没有落伍。这些才是硅谷独一无二的地方。那么是什 么造就了硅谷的成功呢?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原因。那些原因有 的多少有点道理,有的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如果按照 那些分析的结论重新打造一个硅谷,是一定不会成功的。硅谷一定 还有它独有的特质,是这些特质成就了它。因此,在剖析了他人给 出的硅谷成功奥秘之后,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给出了硅谷的 几个特质。

首先是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宽容。在硅谷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仙童公司的作用独一无二。旧金山湾区今天之所以叫硅谷而不是什么 其他的谷,就是因为有仙童公司。虽然今天知道仙童的人未必很多, 但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全世界90% 以上的半导体行业巨头的领 导人都曾在这家公司工作过,可以说仙童是“半导体公司之母”。 仙童公司的出现和后来的衰落,都是叛逆的结果。著名的“八叛 徒”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出走,成立仙童公司,后来又都再次叛离 他们自己创立的仙童公司,创办出英特尔等一系列半导体公司,这 一切,无不体现着叛逆的精神。在硅谷地区,没有形成上纽约地区 的IBM 或者新泽西地区的AT&T 这样的巨无霸型超级垄断公司, 却通过由母公司派生出众多公司,创造了整个地区的繁荣,背后靠 的就是这种叛逆的精神。当然,这种叛逆精神能够在硅谷生长,除了硅谷的移民在历史上具有冒险精神外,更重要的是硅谷对叛逆的 宽容。

硅谷在社会环境方面和企业文化方面一大特质是对失败的宽容。整 个美国对失败都相对宽容,硅谷则做得更好。对失败的宽容不仅仅 体现在风险投资者对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宽容,还体现在公司内部的 日常工作中。硅谷公司愿意承担风险,去尝试别人不敢设想的事情。 而这也正是今天中国公司普遍缺失的。没有对失败的宽容,也就没 有伟大的发明创造。

硅谷的第三个特质是多元文化。硅谷地区虽然从领土主权上来讲属 于美国,但是从商业、移民的来源、做事情的方法等诸方面来看, 它更应该被看作是全世界的硅谷,而不仅仅是美国的硅谷。很多中 国的各级领导来硅谷都喜欢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创造力如何 超过美国?我的看法是,在国家层面,今天已经很难讲中国和美国 谁更具有创造力了。但是,那些领导实际上是在把硅谷等同于全美 国来跟中国做比较,这种比较意义不大,因为硅谷实际上是全世界 创造力的浓缩,并不完全代表美国。我也曾经向中国的一些领导人 建议,中国如果要想打造一个真正的硅谷,甚至是比硅谷更卓越的 开发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100 万印度人、100 万犹太人发绿卡。 这里我想提的有关硅谷最后一个、同时是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追 求卓越。硅谷地区过去的生活成本和办公成本都很低,自从半导体 行业兴起后,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原有的支柱型产业的竞争力渐渐 衰落。好在硅谷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保护现有产业的举措,而是通 过市场的力量,不断淘汰旧的行业,把有限的资源让给那些竞争力 更强、利润率更高的企业。类似地,硅谷也在不断淘汰过时的人员, 从全世界吸收新鲜血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硅谷地区便形 成了只有卓越才能生存的文化。

这些特质是硅谷独一无二的,也是硅谷成功的真正原因。至于为什 么硅谷能够做到上述这几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诞生在计算机被 发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论”)被提出之后。在此之 前,硅谷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也因此很少受到过去大工业时 代各种管理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反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独辟蹊径发展出特有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 用三论的视角来观察硅谷的各种现象,就很容易理解硅谷那些看似 令人费解的行为方式了。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我对比了工业时代的 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以及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信息论、系统 论和控制论(三论),并且以它们为工具,分析了大工业时代的企 业制度特点和信息时代硅谷的制度特征。需要指明的是,这类观点 在很多管理学著作中早已有人论述过,尤其是在那些将三论应用于 管理学的著作中,不过李善友教授将牛顿力学和现代工业制度相关 联的思路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在此也向他表示感谢。

我每次给学员们讲课时,最后都要告诉大家,硅谷是无法复制的, 也完全没有必要复制。中国很多地区,包括一些创业园区,在创新 上有着自己的特色,没有必要再造一个硅谷。当然,硅谷的经验却 值得中国IT 行业的各级从业人员借鉴。只有真正领悟了硅谷的这 些精髓之后,再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探寻创新之路,才有可能超 越硅谷。

本书能顺利出版和很多人的努力分不开。在此我要感谢出版团队的 全体人员。JUSTPUB 的周筠老师不仅帮助我完成并出版了《浪潮 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和《大学之路》,也是我和读者 联络的桥梁。这次出版《硅谷之谜》,她先后多次审阅全书,从整 体结构到具体内容都提出了大量修改建议。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 复博士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并且在百忙中为本书 撰写了序言。人民邮电出版社从社长、总编到编辑、发行人员在合 作中一直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尤其是信息分社的刘涛和俞彬两位 领导,以及陈冀康、蔡思雨等朋友。JUSTPUB 的特约编辑李琳骁 先生极其认真负责,他细心查找和确认书中的资料数据,还和周筠 老师一道帮我反复润色文字,付出了大量心血。胡文佳女士为我排 版了多本图书,每一次她都不厌其烦地调整版式,尽最大可能把全 书排得美观。著名书法家、瀚海智业投资管理集团的董事长王汉光 先生一直热心地在IT 行业宣传推广我的作品,并且为本书题写了 书名。本书封面依然是与我们长期合作的上海Sigma Marketing 公 司邹政方先生带领的团队设计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母亲朱秀珍女士、我的夫人张 彦女士、我的女儿吴梦华和吴梦馨,以及我的弟弟吴子宁博士对本 书出版予以的支持。

本人的视角和思考必有局限之处,书中恐多有不足,还请读者朋友 多指正。同时,关于硅谷成功秘诀的探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 课题,《硅谷之谜》的成书,是对这一课题的抛砖引玉,期待更多 朋友的参与。

吴军

2015 年11 月于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