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者按]
《智能家居产品 从设计到运营》一书终于上市了。从完稿到拿到这本书,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再来整理这篇“新书简介”时,或许是因为“遗忘”,或许是因为这段时间新增长的见识,对一些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这里不会把书的内容再复述一遍,而是打破章节的限制,更通透地去谈一些对智能家居的看法。
1. “一句话的介绍” / In one sentence
就像30秒的电梯法则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常需要用一句话去介绍下智能家居。通常我都会说:“我现在这里(离家很远的地方),可以用手机把家里的灯打开”。
的确,这是一种通俗易懂的介绍,体现了智能家居的跨设备和远程控制的特点,也足以赢得别人赞叹的眼神;但这也是最片面的介绍。
- 去中心化
科技是用来简化生活的,而不应该“绑架”生活;引用微电影《Look up》中的一句台词:
“抬起你看手机的眼 / look up from your phone.
轻触锁屏那个键 / shut down the display
接纳你的咫尺身边 / take in your surroundings
珍惜利用这每一天 / and make the most of today”
就像台词中说的一样,科技应该引导人们“放下手机,回到生活”;而“手机中心论”,是一种偏颇的理解。
- 泛中心化
物联网时代的特点是万物相连,而不再是仅仅围绕着手机讲故事,即设备的泛中心化。例如书中介绍的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去控制家电;再如书中提到的Wink的Relay触屏控制器,也用丰富的交互替代了“进出门时总要掏出手机”的不便。
当然,唯一的中心是用户为中心。
2. 更立体的用户体验 / A vivid User Experience
说到“产品”,“用户体验”是绕不开的话题。进入物联网时代,“用户”群体更加丰富,所以“用户体验”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对于用户来说,有着更高的操作要求,不再只是面对电脑或手机屏幕;例如初始配置时,可能需要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智能设备。同时,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会是高频的: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睡下,都在和不同的智能家居产品做着交互;甚至智能床的出现,也抢占了最后一个安静的时段。此外,用户群体变得更加广泛,那些没有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征服的、较为传统的用户群体,将不得不学会智能时代的开门、关灯等日常操作。
对于从业者来说,互联网时代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将被延续到物联网时代,甚至延伸出更多可能。从业者必须寻找用户熟悉的那些体验方式,用较低的学习成本,赢得用户从传统家居到智能家居的转变。当然,幸运的是,随着用户对各种科技产品的使用,在不同厂商的努力教育下,用户群体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
3. 用户的动心与动情 / LIKE to LOVE
书中对用户群体的构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推广顺序、房屋规模和装修阶段。此外,也谈到了“用户需求”,将其分解为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前不久,笔者发过如上这段用秘钥开门的小视屏,引起了朋友们非常多的关注。这恰恰是一个用来解释“用户需求”的好例子:从感性上讲,这种开门方式是炫酷的、科技感十足的体验,有时这种赞叹足以成为买单的理由;从理性上讲,秘钥的方式非常安全,再配合手机端的授权功能,更是拓展了使用场景。
书中还借助了“鸿沟模型/Crossing the Chasm”,认为在用户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需要逾越的鸿沟。对这两种需求因素和推广鸿沟的理解,将有助于厂商适时的制定市场策略:在初期,从感性因素上进行推广,让用户动心,完成最初的购买;随后,从理性因素上做好运营,让用户动情,从而形成使用依赖并推荐给更多人。
4. 技术问题≈语言问题 / A big issue: Tech
智能家居产品,可以理解成对传统家居产品的智能化升级。不同传感器的引入,都像是一个个触角,增加了产品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
此外,与云计算中心的连接,便拥有了更加智能的大脑。而就连接方式来说,相比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连接更加灵活。不同的无线连接方案就像不同的语言,风格迥异 。
一方面,每种“语言”都各有特色,可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蓝牙的高传输速率可以用于智能音箱,而Zigbee的低功耗特性可以用于无电源设备。但另一方面,这种“语言”差异却限制了不同设备间的互联,为了促成彼此的沟通,常常需要一名“翻译”,来传递相互的指令。这种“翻译”的角色,可以是发扬“开放精神”的第三方平台,也可以是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产品。
5. 更难跨越的商业局限 / A bigger issue: Business
对于家居产品的构成,书中将其分为了6个部分: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环境与能源管理系统、日常起居类系统、厨房与餐饮系统和娱乐与休闲系统。其中,有的是广覆盖的产品,而有的是垂直型的。如此广泛的产品构成,也预示着广泛的机会。
比起技术上的限制,商业上的局限往往更难跨越。由于智能家居产品的综合性和用户群体的广泛度,各行业的参与者都在积极地展开自己的布局。书中提出了行业参与者分布图,将其分为了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可以直接向用户提供产品,其中包括科技公司、传统企业和创业公司。
于是,不同的参与者,围绕着自己主打的产品线,基于自身的资源,摸索着新的商业模式。但因为没有足够坦诚和开放的合作心态,纷纷涌入的参与者带动了暂时的行业繁荣,却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
此外,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创业公司有着同样公平的机会。对于大公司来说,做“智能家居”往往是基于现有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那么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难免有些偏颇。而创业公司可以轻装上阵,在设计产品时与用户的需求更契合。
6. 开放-第三方的机会 / Open!
开放的心态,也是本书多次向从业者呼吁的一点。而且,开放的形式是多样的:
- 数据层面的开放,如书中提到的伦敦交通局的开放数据 (Open Data),可以帮助开发者整合各种交通信息;
- 信息层面的开放, 如书中提到的第三方工具IFTTT,可以促成不同产品之间的联动;
- 产品层面的开放,如书中提到的Wink的Relay触屏控制器,就有效的整合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
总之,希望从业者在广泛布局的同时,依然能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和第三方开发者合作,提升商业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提供丰富的功能和连贯的体验。
7. 换位思考 别自high / Think, not sink
在写书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智能输入法中输入“智能家居”的缩写"znjj"时,还会看到“钻牛角尖”。这似乎也解释了很多智能产品让人哭笑不得的,或是太过于技术范的功能。这些本位思维,都阻碍了智能家居的发展。
其实,本书最初的书名是《智能家居的台前幕后》,可以很契合“智能家居唱的是一场什么戏”。但这个题目太看重情怀之类的东西,过于按照自己的套路去阐述问题,却容易让读者不知所云。
另外,本书在阐述观点时,采用了一些类比的方法。例如,智能家居产品的三原色模型,就是受数据科学文氏图的启发;再如,书中每章引语中关于戏剧元素的类比,以及对《人工智能》、《her》、《黑镜》等影视作品的引用,也丰富了讲述的形式。
[写在后面]
这篇“新书简介”可能有些过于技术了,我还会再整理一篇“写书的体验”,抛开所有的专业知识,专心的谈体验,敬请关注!
也非常欢迎各位读者,通过公众号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