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图书创作的前世今生

        首先强调,这篇文字是在毫无准备,毫无灵感的前提下被迫写作的。它与这本图书的整体风格大相径庭。

        第一次接触思科技术是在2003年,但第一次和人民邮电出版社接触却只能追溯到2008年。当时我还在丰台某大型企业园区担任网络技术人员,联系出版社的目的也只是向一本图书的编辑打电话抱怨该图书的翻译质量。 其实,“你行你上”有时并非揶揄,而是一种带有激将性质的鼓励,尤其是在这句话后面还加上了“来我们社聊聊稿费吧”的时候。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向来不喜社交,从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平台,对车、房、表、包等所谓的身份象征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平生最大的爱好只有读书和旅游。总之,属于那种走得出去,也坐得下来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注定了我一生必定会以某种不同的形式与图书结缘。正是那次接触,促成了我们之间经年累月的信任与合作。合作的方式也逐渐从审稿,到翻译,再到如今的原创。

         在创作这本书之前,我参与翻译的图书大概也有十数本。虽然我绝不是无病呻吟的民族沙文主义者,但在参与翻译思科技术图书的几年中,我也不得不承认,从2011年到2014年这几年的时间里,思科技术引进类图书的质量一直在下滑。尽管每本图书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和疏漏,但更多图书暴露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创作者的态度:有些图书的作者只是对图书进行简单的修改就仓促以新版的形式推向市场,有些图书中更有大量内容不加修改直接复制自思科官方的文档,这种趋势让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也感痛心疾首,加之译者的质量参差不齐,美国网络环境中常用的技术与实施方案并不完全契合中国工程师使用需求等等因素,他们从2013年8月的思科大会上就开始向我征询何时能够合作出版一系列说汉语的网络技术丛书。这就是这个行将形成系列的图书,最初的起点。

        在开始创作这本最终被定名为《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的作品之前,我刚刚和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几位老师合作完成了一本面向计算机网络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安全技术类教材。和一所211大学合作创作教材是刺激我尽早创作通俗类技术读物的另一大原动力。为了保证内容的严谨和规范,大学教材在表达形式上几乎不可避免会流于枯燥。有人调侃说,中国学者的工作就是把谁都能听懂的道理用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背后其实也有很多无奈之下不得已作出的取舍。

        于是,本土化和去教条化成了我创作这本书的一大理念。我尽可能多地用类比取代定义,用调侃取代陈述,哪怕适当放弃严谨性也在所不惜。严谨的内容往往是用来向同行炫耀技术功底的,而这本书需要面对的是这个行业刚刚入门的初级读者。需要强调的是,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既不是教材,也不是实验手册,而是一本思科入门技术读物,是那种可以在既没有知识储备,也没有实验环境的时候,拿在手里随便翻翻就能够帮助初学者打通路由交换脉络的作品。 

        说到知识储备,YESLAB还为所有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但仍然在门外犹豫徘徊的读者准备了一份厚礼:从今天起,但凡购买此书的读者,可凭此书到YESLAB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分公司免费获取由YESLAB老师录制的内部CCNA、CCNP学习视频一套。凭书到YESLAB各分公司报读课程,一律享受8折优惠! 。

         在这本书之后,这个系列的数据中心方向也在创作之中。另一个让人欣慰的趋势是,从2014年后半年开始,思科本土的英文原版图书质量和美国经济一样出现了显著的复苏迹象。以这种趋势延续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工程师的必读书单中又会多出许多新的作品。

         图书行将上市,在出版社同仁的强烈建议下,谨以上述文字作为这本图书的推广语,写到最后,竟然开始不知所云了。

        最后,正如本书的书名《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那样,希望阅读、购买本书的读者能体会到纯粹的阅读乐趣和学习乐趣,也敬请各位读者期待我们接下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