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5834—1995,与GB/T 1583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编写规则(GB/T1.1—2009),对本标准的编排和表述做了全面修改; ——更换了大部分示例,使之更简短、通俗、规范;
——增加了对术语“标点符号”和“语段”的定义(2.1/2.5);
——对术语“复句”和“分句”的定义做了修改(2.3/2.4);
——对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的定义做了修改,更强调句末点号与句子语气之间的关系(/4.2.1/4.3.1);
——对逗号的基本用法做了补充();
——增加了不同形式括号用法的示例();
——省略号的形式统一为六连点“……”,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连用(4.11);
——取消了连接号中原有的二字线,将连接号形式规范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并对三者的功能做了归并与划分(4.13);
——明确了书名号的使用范围(4.15/A.13);
——增加了分隔号的用法说明(4.17);
——“标点符号的位置”一章的标题改为“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并增加了使用中文输入软件处理标点符号时的相关规范(第5章);
——增加了“附录”: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主要说明标点符号不能怎样使用和对标点符号用法加以补充说明,以解决目前使用混乱或争议较大的问题。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对功能有交叉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做了区分,并对标点符号误用高发环境下的规范用法做了说明。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阳、刘妍、于泳波、翁姗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834—1995。
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的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注:数学符号、货币符号、校勘符号、辞书符号、注音符号等特殊领域的专门符号不属于标点符号。
前后都有较大停顿、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简单复句(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和多重复句(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
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表达相对完整意义、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言单位。
指语言片段,是对各种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复句等)不做特别区分时的统称。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用于句末的点号,表示句未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用于句内的点号,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句号的形式是“。”
示例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示例2:(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示例1:请你稍等一下。
示例2: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问号的形式是“?”。
示例1: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示例2: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示例3:(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示例1: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示例2: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示例3: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示例4:(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但到底是称赞我什么: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示例5: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示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示例1:马致远(1250?一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示例2:钟嵘(?一518),颖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示例3: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叹号的形式是“!”。
示例1: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示例2:你给我住嘴!
示例3: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示例1: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示例2: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示例1: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示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示例1: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示例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逗号的形式是“,”。
示例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示例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3::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a)较长的主语之后。
示例1: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
示例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较长的宾语之前。
示例3;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它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示例4:他呢,倒是很乐观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示例5:(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和宾语中间。
示例6: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看到的实事,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示例7: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示例8: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示例9: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示例10: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示例11: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示例1: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示例2: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和呼唤语之后。
示例3: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示例4: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示例5: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6: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示例7:《玄秘塔碑》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典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示例8: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
顿号的形式是“、”。
示例1: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示例2: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示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示例1: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示例2: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示例1:飞机在6 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示例2: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示例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示例1:“日”“月”构成“明”字。
示例2: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示例3:《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示例4: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示例5: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分号的形式是“;”。
示例1,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示例2: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示例1: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示例2: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示例3: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示例4: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示例: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冒号的形式是“:”。
示例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2: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示例4: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示例: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示例1:(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15日一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示例2:(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人为主的干扰。
示例1:广平先生:……'
示例2:同志们、朋友们:……
示例:
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引号的形式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左侧的为前引号,右侧的为后引号。
示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示例1: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示例2: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示例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示例: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
“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
“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
示例1:“5·12汶川大地震”
示例2:“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示例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4.9 括号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
括号的主要形式是圆括号“()”,其他形式还有方括号“[ ]”、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等。
a)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示例1: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示例2: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热烈鼓掌)
b)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
示例3: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示例4: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c)标示序次语。
示例5: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示例6: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
d)标示引语的出处。
示例7: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e)标示汉语拼音注音。
示例8:“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示例1:[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示例2:〔唐〕杜甫著
示例:【新华社南京消息】
示例:国发〔2011〕3号文件
示例1:〔奇观〕奇伟的景象。
示例2:【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移居美国。
示例:〔茸(r6ng)毛〕很细很细的毛。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破折号的形式是“──”。
示例1: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示例2: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示例: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示例1:坚强,纯洁,严于律已,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示例2:画家开始娓娓道来──
数年前的一个寒冬,……
示例:“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示例:“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示例1:“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示例2:“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示例:──你长大后想成为科学家吗?
──当然想了!
示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示例:
飞向太平洋
──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示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示例2: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
示例3:很多人写好信后把信笺折成方胜形,我看大可不必。(方胜,指古代妇女戴的方形首饰,用彩绸等制作,由两个斜方部分叠合而成。──编者注)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
省略号的形式是“……''。
示例: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示例1: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部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示例2:他气得连声说:“好,好……算我没说。”
示例1: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示例2:你这样干,未免太……!
示例: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示例:
“还没结婚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示例:只要……就……
示例1:
从隔壁房间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示例2:该刊根据工作质量、上稿数量、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表现,评选出了高校十佳记者站。还根据发稿数量、提供新闻线索情况以及对刊物的关注度等,评选出了十佳通讯员。
……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
着重号的形式是“.”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示例1:诗人需要表现,而不是证明。
示例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示例:
下边加点的字,除了在词中的读法外,还有哪些读法?
着急子弹强调
标号的一种,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
连接号的形式有短横线“-”、一字线“一”和浪纹线“~”三种。
a)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的编号。
示例1:3-戊酮为无色液体,对眼及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示例2:参见下页表2-8、表2-9。
b)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
示例3:安宁里东路26号院室
示例4:联系电话:010-88842603
示例5:
c)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
示例6:吐鲁番-哈密盆地
d)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
示例7:WZ-10直升机具有复杂天气和夜问作战的能力。
e)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的分合。
示例8:shuōshuō-xiàoxiào(说说笑笑)
示例9:盎格鲁-撒克逊人
示例10:让-雅克·卢梭(“让-雅克”为双名)
示例11: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孟戴斯-弗朗斯”为复姓)
a)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
示例1:沈括(1031—1095),宋朝人。
示例2:2011年2月3日一10日
示例3:北京一上海特别旅客快车
b)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
示例4:25~30 g
示例5:第五~八课
标号的一种,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问的分界。
间隔号的形式是“·”。
示例1:克里丝蒂娜·罗塞蒂
示例2:阿依古丽·买买提
示例:《淮南子·本经训》
示例1:《沁园春·雪》
示例2:《天净沙·秋思》
示例3:《七律·冬云》
示例:《天·地·人》
示例1:“九一八”事变 “五四”运动
示例2:“一·二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
示例3:“3·15”消费者权益日 “9·11”恐怖袭击事件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
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 》”和单书名号“< >”两种。
示例1:《红楼梦》(书名)
示例2:《史记·项羽本记》(卷名)
示例3:《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
示例4:《每周关注》(刊物名)
示例5:《人民日报》(报纸名)
示例6:《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
示例1:《渔光曲》(电影名)
示例2:《追梦录》(电视剧名)
示例3:《勿忘我》(歌曲名)
示例4:《沁园春·雪》(诗词名)
示例5:《东方欲晓》(雕塑名)
示例6:《光与影》(电视节目名)
示例7:《社会广角镜》(栏目名)
示例8:《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光盘名)
示例9:《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图片名)
示例: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示例:我读了《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一文(以下简称《念》),收获很大。
示例:《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标号的一种,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
专名号的形式是一条直线,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示例1:孙坚人马被刘表率军围得水泄不通。(人名)
示例2:于是聚集冀、青、幽、并四州兵马七十多万准备决一死战。(地名)
示例3:当时乌孙及西域各国都向汉派遣了使节。(国名、朝代名)
示例4:从咸宁二年到太康十年,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徙居塞内。(年号、民族名)
标号的一种,标示诗行、节拍及某些相关文字的分隔。
分隔号的形式是“/”。
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示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示例: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成分的述语动词之外,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或补语。
示例1:13/14次特别快车
示例2: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李敬元。
示例: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级市)/县(县级市、区、自治州)/乡(镇)/村(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