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笔记”真的就会产生正向效果吗?确实如此,市面上也有很多笔记方法的书告诉大家笔记的魔力。而在这本书里,我要提出一个新的笔记工具和不同的笔记方法,对我来说它更方便、更简单,对于一般人来说更容易做到,并且更容易长期坚持下去。
虽然好像做笔记后感觉把握住什么,可是还是很多朋友虽然记了,但这些笔记却没有发挥效用。为什么呢?原因很多,而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还记得不够多。什么是记得不够多?那就是大多数人在做笔记时只注意到记住当时那件事情,却没有意识到要把“自己做笔记了”这个行动也记下来。
就让我来举个例子吧!当在办公室接到电话任务,把任务内容写在便笺上,是记住了,但你记住“把任务记在便笺上”这件事情吗?或者开会时把开会内容写在发的纸质讲义上,是记住了,但是你记住“把开会记录记在某某讲义上”这件事情吗?抑或是回到电脑前规划一个专案进度,忽然有了一些灵感,打开Word把灵感记下来,但你记住“把灵感记在某某Word”这件事情吗?
你或许会说:“记住这些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不记住这些你以后就无法知道自己曾经记过什么笔记,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做过什么笔记,又怎么会去使用它?更进一步的,如果你没有记住自己把笔记记在哪里,你又该如何快速地找出笔记?
看到这里你应该多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开始热衷于学习做笔记,但记久了都会放弃?因为不管他们是用纸质笔记还是数字笔记,他们记笔记的方式都非常零散,他们都还是想用自己的脑袋去记住“自己做过什么笔记”、“自己在哪里做了笔记”,但几乎最后脑袋都会抛弃你,你会忘了这些事情,于是你当初那些笔记就毫无用处了。
于是什么样的笔记方法更有效?要怎么解决上述的笔记问题?那就是要寻找一个统一集中、简单快速地能帮助你记住所有事情的工具,也就是本书里应用的“Evernote”,因为这个数字笔记可以帮你记住所有的事情并且统一保存在一个笔记本里,这样我就不用记住自己记在哪里,因为所有的笔记一定都在Evernote里。
前面解决了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就是通过一个统一、集中的笔记本——“Evernote”,我们甚至可以把“我在哪些地方记过这则笔记”这件事情也记住。因为我不会再有部分笔记在便笺、部分笔记在手账、部分笔记在演讲的讲义背面、部分笔记在电脑文件里的问题,只要所有笔记都集中保存在Evernote,那么我只要记住:“我就是记在Evernote中”。
这就让做笔记这件事情跨过了第一个门槛,我在需要的时候不会找不到我的笔记,只要找得到笔记,笔记就能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而当笔记能够产生效果,我们就会愈来愈有动力去做笔记,这将产生一个正向循环。
不仅如此,前面只是讲到把笔记全部保存在同一个地方的好处,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我要怎么知道自己曾经做过什么笔记,并且在需要时会拿出来使用?这大概也是一般笔记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是记住了,甚至当时用了非常精彩漂亮的图表做了一页笔记,但如果自己忘记自己曾经做过这则笔记,那跟没做笔记没有两样,因为你根本不会拿出来用第二次。
于是要怎么记住自己曾经做过什么笔记呢?相信我,我们记不住这件事情!
什么?难道记不住就放弃了吗?当然不是。这本书贯穿的一个在你需要时想起你做过什么笔记的方法就是——“搜索联想法”。以Evernote这样统一的数字笔记本来说,因为所有资料都保存在同一个笔记资料库中,所以当我需要某个主题的资料,只要用关键词去搜索就能立刻找出即使是两三年前做过的笔记。
“搜索联想法”不用我们记住自己真的做过什么笔记,而是我相信自己在Evernote笔记中已经累积足够多的笔记,我相信累积就会有收获,所以当我需要什么时,我就用关键字去Evernote找,我不一定记得会找到什么,但累积得够多,就会翻出之前记住后但我现在已经忘记的宝贵想法。
而且Evernote可以搜索笔记内容、图片里的中文、PDF文档里的文字。可以说所有资料都能搜索得到,因为搜索得到,你的这些累积就不会白费,可以在需要时真的找出来用。
不管是纸质笔记还是数字笔记,有一个共通的法则就是:笔记不是“抄书”、不是“抄黑板”,也不是法院里要把所有对话一字不漏记下来的“书记员”。这本书要谈的笔记不是文抄公,而是可以“最佳化你的记忆”的笔记方法。
是的,笔记绝对不会只是记忆的转录而已,笔记的同时应该想到的是创造新的记忆、创造未来的记忆这件事情,只有具有创造力的笔记方法做出来的笔记,只有那些Hack你自己的记忆,而不是只把记忆转成日记的笔记方式,才能产生笔记的效果。
例如以一则会议记录来说,我在做笔记时是把会议上大家讲什么、交待什么记录下来,这样就叫做做笔记了吗?还是说我可以Hack一下我的记忆,我在做笔记的时候,在每个人讲的重点后面附注上我当时产生的反对或赞成意见,或在记录交待下来的事情时加注上我想要执行它的时间点与次序。
这样做出来的会议笔记不仅只是会议当时的记录而已,而是我通过笔记去最佳化这一次会议对我来说的结果,让这个Hack后的结果可以对我以后的工作更加有帮助。这就是“笔记是Hack你的记忆而非转录记忆”的意思。
虽然我很推崇使用数字笔记工具,这本书也是要教大家活用数字笔记(Evernote)的方法,但这里一定要先把可能的陷阱告诉大家,因为数字笔记太便利了,会议记录甚至可以直接录音,但“只是录音”叫做笔记吗?当然不算!
数字笔记可以记录声音与图像,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方便就只是录音、只是拍照,重点在于我要怎么赋予这则笔记未来使用的意义,如果只是录音,我保证这则笔记未来也是属于你不会再拿出来使用的那一类(除非你原本的工作就是要录音)。
就像本书后面我会教大家用拍照保存管理纸质名片的方法,但只是拍照算是笔记吗?当然不算,所以我的名片笔记整理方法里还要带出包含相遇原因的记录和这位朋友后续的互动如何产生链接的方法,这样的Hack才是笔记。
我觉得纸质笔记方法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它的功能性或保存性,使用纸质笔记或任何分散的笔记方法时,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你无法把自己的笔记串连在一起。就纸质笔记来说,你的笔记都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分开的,如果A本和F本笔记之间有相关的知识怎么办?如果24页和50页有相关的记录怎么办?怎么链接?
如果回想下知识的样貌,就会知道其实知识本来就是互相链接在一起的,知识不会独立,一定是有前因后果,与各种不同知识链接在一起,构成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如果说知识本来就是一张网,而你的笔记方法把知识变成一则一则的记录,这样说得过去吗?
这也是我会推荐数字笔记,并且在数字笔记里推荐Evernote的原因,因为Evernote最接近把知识变成一张网的样貌,不仅同样一个资料库里的笔记可以随时找到相关的资料,而且还有类似维基百科的笔记链接功能,可以在不同的笔记之间建立实际的链接,让我可以依照这个知识的网络在所有的笔记之间互相串连。
而当笔记把知识这张网链接起来后,就可以进一步把知识链接到工作、生活上的行动之网。光是“做笔记”这件事就很有用,这个动作不只是帮你“记住”,更重要的是帮你“链接”。
即使是从只有一句话的笔记开始,把零碎灵感与信息链接起来后也能产生大力量。只要坚持做笔记,那么就可以:
“链接未来”:从记下不起眼的小想法开始,链接出未来大型计划的执行拼图。
“链接过去”:那些走过的路与犯过的错,链接到人生每个阶段的最佳借鉴。
当你的各种记录、知识、行动都是彼此零散的,是没办法汇整出力量的,只有把这些内容链接起来才能产生效果,也就是只有能够构成链接有机体的笔记才能产生更多的效用。
无论使用纸质笔记还是数字笔记,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千万不要让你的笔记本只是一本被动的笔记本(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要写日记的话除外),什么是被动的笔记本,就是记录归记录,但没有第二次打开来看的机会,为什么不会再打开来看?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你记录得没有条理,也有可能你没有适当地安排“笔记现身”的时机。
即使是纸质笔记本,我们一样可以利用一些颜色标签贴纸、利用情境的规划,让笔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自己跑出来。其实这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就好像在重点处加上一个红色贴纸,就能随时提醒我这本笔记里那个地方有个重点。
只是,在数字笔记本里这样的召唤记忆可以更加主动。
以本书介绍的Evernote笔记软件来看,因为它的最新版加入了时间提醒、待办清单功能,有了数字的时间提醒,当我需要时这则笔记它就能自动在手机里发出警告,主动地把记忆召唤到我的面前。例如我一个月前写下来一个今天要处理的笔记,我只要一个月前设定好闹钟,那么今天这则笔记记忆就会自动跳出来,这是最大的主动性。
当然,不只如此,本书在后续很多实践范例,以及时间管理篇中,更想强调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整理来做到让笔记可以在你需要时主动召唤记忆。我们做笔记是为了要在未来的行动中使用,让未来的行动因为现在做的笔记而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很大的关键就是我必须保证在未来行动时,这则笔记一定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要在Evernote数字笔记中做到并不难,不只可以靠新的时间提醒,即使没有时间提醒,只要活用标签整理、分类排序,一样可以做到让需要的记忆在需要时被召唤出来,这不需要什么超能力,只需要一个正确聪明的整理方法即可。
我很推荐类似Evernote这样的数字笔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云端同步、移动App的笔记才能真正地让我们在行动中使用。
你可能会说,我也可以把纸质笔记带在身上啊。当然可以,但你可以带几本纸质笔记?你可以把几个月前、一年前、几年前的笔记一次都带在身上吗?你可以把所有的纸质笔记都带在身上并且随时使用吗?答案当然是不行的,但相对来看,Evernote这样的云端数字笔记则可以。
无论是我存了几年的笔记资料,对纸质笔记来说可能要一个书柜才塞得下的份量,对数字笔记来说只要一台最轻薄的手机就能携带,而且它在某个程度看来甚至还是无形的,因为我从任何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读取到我一生的所有工作与生活笔记,只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即使那不是我的电脑。
这才是真正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而“把所有笔记带在身上”这件事情可以带给你最大的行动力量,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统一的笔记本、随时搜索联想的笔记本,以及把你所有知识记忆连接成一张大网的笔记本,而且还能随身携带,这是可以带来多高效率的事情。
所以不只是换成用数字工具来做笔记而已,更重要的是云端的同步,可以把笔记资料随时在你所有的移动设备上同步,即使你没有移动设备也可以上网打开网站读取笔记。第二重要的则是有移动App,让你可以通过手机就能以超级轻便的模式把自己的记忆大脑带到眼前使用。
而这就是云端、移动、数字笔记Evernote了。因此这本书想要强调的就是在行动中进行Evernote笔记可以产生的效果,这还可以从两个角度说,一个是行动中可以用非常多样的方式做笔记,另外一个则是行动中可以随时让笔记发生效果。
我第一次惊艳于Evernote这个数字笔记本,是在于它在我们做笔记时,还帮
助我们记住了没有写下来的事情。例如当我在听演讲时打开笔记做记录,这时候Evernote自动记下来我听演讲的日期与时间、上课的地点,甚至还能帮我在笔记标题自动输入日历活动。
这看起来好似自动化的便利功能而已,可以让我少输入一些文字,但对我来说却不只如此,因为一则笔记的时间、地点看似只是资料,却是我未来回忆与联想的重要凭据。
怎么说呢?
当我后续使用这则演讲笔记时,我可以通过时间找出和这则笔记相近时间所做的其他笔记,于是我可能找到我那时候正在忙哪个工作的笔记,我可能想起那个工作和那次演讲的某些关连,我可能是为了增进某个能力而去听那场演讲,然后我可以从工作笔记上继续挖掘出比当初记下来更多的相关资料。
或者以地点来说,我可以从地点的资料找出我在这个演讲厅听过哪些演讲、做过哪些笔记,或把同一个演讲地点记录过的所有笔记找出来,可能让我回忆起更多与不同老师互动的故事,或找到其他我现在需要的老师。
这就是在笔记的过程中,看似无用的资料,但是如果也能够记录下来,其实有助于以后笔记的使用、联想与连接利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做笔记的同时把五感都记下来,产生灵感心得的场景、声音、味道、情境,有了这些东西,以后浏览笔记时才更接近当初的感受。
只是一般的笔记很难去做这些额外记录,而这就是Evernote帮我做额外记录时,我感到很有用的地方,收集得愈彻底,以后就愈能聪明地加以在行动中利用了。
这本书里我建议使用Evernote进行的各种笔记方法,总结起来有几个目的:
1 统一的笔记方法,轻松管理。
2 简单的笔记方法,便于使用。
3 聪明的笔记方法,主动使用。
因为很轻松就能管理好,我们不会有负担,没有负担就能保持做下去的动力,可以保持做下去的动力是所有笔记术的前提,不能坚持做下去,再厉害的笔记方法也是无用的。
而因为很便于使用,所以你可以很快的实践,可以很快的实践就代表真的立刻就能在你的工作与生活上产生效果。很多方法可能要让使用者花太多时间学习,还没跨过学习曲线的门槛就会导致使用者放弃,或者即使可以获得收益但付出的成本太高也不划算。
最后,利用数字笔记的许多功能,我们可以让这个笔记本发挥意想不到的妙用,让这些笔记本不只是记录,而是可以主动地记录,可以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上带来改变的记录。这才是我们要“记住”的意义吧!
记住,不只是记忆,而是为了要让未来比之前更好!
Evernote是一个可以在不同移动设备云端同步所有笔记资料的数字笔记软件和服务,可以同时在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以及网页端等不同系统上使用。具备图文笔记、录音、拍照、手写笔记功能,能够永久地保存所有的笔记资料,并且随身携带。
相关软件的下载与介绍,可以参考Evernote官方网站:http://www.evernote.com